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二十四日舉辦「水土保育循環農業」探索活動,農化組副研究員張明暉介紹該所應用微生物研究室建置稻草固態生質燃料製造系統,每小時產能達三百公斤以上,易於搬運及儲存;稻草生質燃料運用在工業生產,有助於碳中和。
張明暉說,稻草為台灣最大宗農糧生產剩餘資源,每年產量約一百五十萬到一百六十萬公噸,約八成伴隨收割時截切就地耕犁掩埋,分解過程會產生甲烷,引起全球暖化。
農試所發展稻草再利用,研發固態生質燃料製作技術,配合輸送帶建構製造生產系統,將體積蓬鬆、含水率高、易發酵不耐儲存搬運的稻草,製成固態生質燃料。
此外,農試所改善傳統稻草製漿製程,降低環境汙染,生產符合紙漿模塑產業所需原料,提供生產替代塑料的可分解性包材、托盤及稻草漿手抄紙與花盆。
張明暉說,稻草蒐集成本高,再利用的研究成果須有政府與企業支持才能推展;燃燒稻草製生質燃料取代其他燃料及使用稻草漿產品,有助於企業、民眾達成碳中和,減少碳排放量。
另外,台灣菇類產業每年產出逾二億個廢棄太空包,可回收的木屑資材超過二十五萬公噸。富含有機質的廢棄菇包改良為土壤,是種植花草的優良介質。農試所研發使用稻草漿製成的花器,搭配廢棄菇包轉化的介質,透過創意設計製作成獨具風格的手工多肉盆栽,展現資源循環與環境永續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