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應資深攝影記者王遠茂之邀,南下鹿港展開文化探索。考量當地機車租金昂貴,遂自駕前往。遠茂攝影魂上身,早有心理準備,返程時他頂著烈日在鐵道旁等待火車與荷花的畫面,令我實感攝影師的職人精神。要當他們的遊伴,最好自備書籍,好好地等。這份等待,是對光影變幻的信仰,也是一種用時間換得畫面的修行。
遠茂此行心願是拍攝俗稱「玻璃廟」的護聖宮夜景。我也藉此脫離日常軌跡,尋求新鮮片刻。兩人一拍即合,見證鹿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有技藝與靈魂。

文、圖/記者王超群
光影交織 護聖宮富神聖與衝突美學
首站造訪彰濱工業區的護聖宮,為全台唯一以玻璃建構之媽祖廟,自二00七年動土、歷時五年完工,二0一二年由時任總統馬英九主持安座典禮。廟宇融合宗教、藝術與科技,主祀玻璃媽祖「普濟群生仁慈天后」,並導入再生能源設計,成為宗教空間創新代表。
護聖宮外觀採八卦天燈概念,玻璃結構在自然光下產生光影流動效果。廟內中央設琉璃大香爐,並展出《台灣風韻圖》長達十二公尺的水墨畫,描繪蘭嶼飛魚祭、鹽水蜂炮、頭城搶孤等民俗節慶,吸引攝影與文化愛好者駐足。不過亦有建築師認為此舉有「旗袍套西裝」之不倫感,涉及美學主觀,當尊重不同見解。對攝影者而言,光影所交織出的神聖感與衝突美學,也恰恰提供了記錄當代宗教空間的新視角。
匠心獨運 延續傳統工藝

深入鹿港老街時,忽見街側擺放打鐵工具,對門一名七旬老者正忙於製作藤椅。他是「益發鐵器店」店主施師傅,不僅擅長打鐵,亦精通藤椅編織,堪稱一身雙藝的工藝典範。
施師傅自少年習藝至今逾一甲子,表示「打鐵靠力道與經驗,編椅子講究耐心與巧手」。他現場示範編椅,一小時內完成一只椅座,並強調椅面花紋設計具人體工學,能減緩腰椎壓力,適合久坐,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他特別提到椅面紋理不同代表著使用者姿勢與壓力點的設計邏輯,這不僅是工藝,更是對身體的觀察與體貼。
談及鹿港匠人,施師傅引薦隱身巷內的蒸籠匠人陳錦煌。年屆八十五的陳師傅,自十五歲起從事蒸籠製作,至今逾七十年,堅持全手工操作。工坊內堆滿蒸籠與木料,斑駁牆面上貼著舊報紙與過往訂單,記錄他與時代互動的痕跡。
他說,製作一個蒸籠需經十多道工序,自選材、削形、卡榫到封邊皆不假他人。蒸籠需依食品特性訂製,昔日鹿港小吃業者多有需求,如今手工技藝漸少,僅餘少數匠人維持。「現在人求快求便宜,但做蒸籠不能急,材料要乾、工具要順手,手工不能省。」他的手掌滿是厚繭,說話語氣平穩而堅定,彷彿在蒸氣中也凝鍊出一份沉穩的氣質。
在榮芳堂香鋪則見另一文化縮影。興化街巷內一處製香場,老師傅頂烈日搬運香枝,年輕學徒則忙於打底、沾粉。香粉由沉香與中藥材調製,須反覆上粉、曬乾,並以掄紙扇方式分布香肉,製程繁瑣。整條巷弄飄著淡淡香氣,是城市難以捕捉的氣味記憶。
店家表示,製香為勞力密集行業,從清晨八時至深夜。香腳需加熱染色,避免染手;燃燒後煙少、香氣清雅、灰燼不燙,是其特色。師傅笑言:「好香,是神明與人都聞得舒服的。」這句話,道出手藝背後的那份敬天敬人之心。
遠茂鏡頭不停,捕捉技師手法。我心想,也許他早已明白,一記快門,就是將技藝之溫度定格不朽。影像雖靜,卻能延續一門手藝的呼吸與節奏。
老屋活化 別有韻味

前往龍山寺時適逢寺門已閉,僅在廟埕閒坐,與溜狗婦人閒聊,狗兒奔跑,旅途疲憊亦得緩解。老街黃昏,光影斜落,靜謐中更添人情。
當夜投宿由古厝改建的背包旅店,保留老屋原貌。彰化縣政府推動老屋活化,提供補助修繕,三年內須維持供公眾使用,保存原貌至少五年,使鹿港街景仍留古風餘韻,成為慢遊細品之地。旅店主人分享許多老宅修繕經驗,指出鹿港居民對自家歷史多有自豪,願配合保存,也讓文資計畫得以延續。

在地早餐如粉粿、肉丸、蚯蚓龍山麵線,皆庶民小吃。轉往桂花巷藝術村,吳肇勳書法館藏於巷弄,鶴棲別墅融合閩南與西洋風,始建於清末,為鹿港特色古建。
辜家故居據傳由台北總督府設計師打造,建築格局嚴謹,有「小總統府」之稱,見證昔日商賈繁華。雖未能入內,倒是旁邊丁家大宅,經後門入內,仍見大戶人家氣勢。

此行感受到鹿港共享單車系統建置不足,機車租金高,導覽車雖具特色但使用受限。若能建立更便利經濟之運具,將助於遊客深入探索。在觀光與文化保存之間,仍有施力空間。

短短兩日行程,卻深刻體會鹿港匠人精神與文化底蘊。透過一爐香、一張椅、一只蒸籠,見證這座小鎮的手藝傳承。鹿港之美不止於地標與名勝,更藏於街巷日常,那些敲擊聲、木屑香與香火氣息,正是它最動人的時光證據。也正是這些聲音與氣味,將我們拉進時光隧道,感知一門門手藝的延續與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