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思樹風情

■楊森永

不曾想過,樹木,竟能叫我醉心。欒樹是台灣四季常見的行道樹,一年有兩次花期,擁享一樹風華。

每年春天,欒樹會從光禿禿的枝條上長出鮮嫩的綠葉,夏天則以濃綠的樹葉為過往的人們提供遮蔭,夏天即將結束時,微小的黃花,施展花海戰術衝擊路人視野,在一片茂綠上覆了一層紗。

漫步於林蔭小徑,伴著葉子,顏色微亮,卻不至十分動人的地步,突然一陣微涼的風撫面而來,構成一波波耀眼的黃金花浪,我的視線卻被懾服了,讓人忍不住舒服的閉眼,沉浸這久違的清爽,發出陣陣的讚嘆。

轉秋時,碩果滿滿掛樹冠,如盞燈籠,絢麗多彩繽紛,與秋風撞個滿懷。入冬後,嫩紅的蒴果轉為暗紅色,膨脹成氣囊狀,像似千萬個小燈籠掛在樹梢,因而又有「燈籠樹」之稱。內心不禁思索著,完全不同於初次的綻放,以絕美的顏色璀璨著。那究竟是什麼顏色呢?如此不鮮明卻勾人心魄的色彩,或許來自相思的顏料抹上,鉅細靡遺勾勒記錄下來。

作家蔣勳在《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一書中的一篇文章〈欒樹〉,有著對欒樹的歌頌與禮讚!凝望久了,我竟也對它升起一股美麗的情思。在春回大地舞台上,如模特兒般忙著換裝,以豐富的色彩抓住我心。其自然適應與遊戲規則的生命史中,與來往城市的旅人們,交織出一個個簡單卻不凡的故事,此刻,仍堅毅蔓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