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2歲男性患者,反覆胸悶痛且呼吸不適約1個半月,白天偶乾咳與夜咳,擔心可能急性心肌梗塞掛急診,西醫診斷為食道炎誘發之胸痛,服用西藥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患者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適中;聞診:咳聲緊束感;問診:胸痛(偏左側)、胸痛而致夜眠差、乾咳、偶有痰白色、長期排便偏軟、偶飲冰涼;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濡、左關弦尺弱」。中醫證型:「肝胃不和、脾腎兩虛」。處方思維:「疏肝和胃,補益脾腎」。內服中藥治療且注意飲食後,上述諸症痊癒。
胸悶痛為門診常見症狀的主訴之一。臨床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為主要表現。大多疑懼是否為肺癌或心肌梗塞,其實胸痛之鑑別診斷非常廣泛,需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症狀及理學檢查,先排除可能致命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張力性氣胸及肺炎。
一般將胸痛分為「心因性」及「非心因性」。前者有心肌梗塞、狹心症、主動脈剝離、心肌炎、心包膜炎、肺栓塞等;後者包括氣胸、肺炎、胃食道逆流、食道炎、帶狀皰疹、中膈腔膿瘍、肌肉骨骼神經病變等。其中約60%的胸痛診斷為非器質性疼痛,以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在急診約有10-15%成人與20-25%孩童之胸痛為肌肉骨骼系統所誘發,而在門診則有高達36-43%之胸痛為肌肉骨骼所引起。與其他原因所引起之胸痛比較起來,肌肉骨骼系統之胸痛大多為不知不覺間形成的疼痛,通常定位明確且具有局部可再現性之痛點,也與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姿勢及活動有關。常見原因:肋軟骨發炎、下肋骨疼痛症候群、胸骨骨髓炎、Tietze症候群、劍突痛、自發性胸鎖關節脫位、纖維肌痛症、類風溼性關節炎。
胸悶痛是以胸部疼痛的一種自覺症狀,為內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見症狀。病機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脈,氣血不通」,一般為實證,病邪有寒、熱、痰、瘀,但也有本虛標實證。胸悶痛的病因涉及甚廣,「心、肺、肝、膽、胃、肌肉骨骼」皆有可能,中醫藉由「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探求病源,施以治療並達到治癒之目的。
最後,平常保養飲食與生活作息需注意,應避免過油、高膽固醇、高鹽和刺激性食物,並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以促進腸道健康,減少臟腑及肌肉骨骼之負擔。 此外,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以及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和胸口不適,且適度運動有利加強心肺狀態。(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