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在全台灣「團結國家十講」,名義上是希望讓全民理解他的治國理念,實則是為七月二十六日的大罷免加溫,因為他的演說內容不僅錯誤百出、甚至推卸治國無方的責任,將國家面臨的所有困境與問題都歸咎於在野黨。身為國家元首,賴清德談話內容不以凝聚民心為主軸,卻汙名化在野黨的合理監督權力,這種對權勢的濫用,正暴露他民主素養不足的獨裁心態!
對於賴清德的失言,總統府只能事後更正補救,不是由發言人澄清,就是乾脆刪除整段文字,不禁令國人憂心其幕僚團隊的水準是否符合期待,否則怎會犯下如此難堪的錯誤!更甚者,倘若這是賴清德對中華民國歷史的個人解讀,依其專斷獨行的性格,後果恐比執政團隊出包更嚴重;因為國家元首若沒有正確史觀,必然會對所有人民的國家認同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難道,這就是賴清德上任前提到的「洗滌人心」嗎?
深究賴總統的前四講即可發現,他似乎並非向全體國人說明理念,而是向特定對象傳遞動員訊息。他日前以民進黨主席身份,正式要求黨籍公職人員全力支持罷團,應該是他已經意識到近期越來越多民眾對執政黨不將心思放在治國、而是放在政治追殺在野黨的作法感到不滿,才想藉著團結十講集結綠營基本盤士氣。
很顯然,賴清德已將民進黨主席的身分置於總統之上,如此錯亂的角色定位才是當前國內政局混亂、人心惶惶的主因。尤其是,賴清德不願接納雅言,而民進黨內更沒有人膽敢違逆當今「聖上」,只剩府黨化妝師為其強辯及擦脂抹粉。
賴清德錯將直接選舉當成民主政治的唯一,還為了迴避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合法、合情正當性,不惜以自己的偏頗史觀錯誤解讀並扭曲歷史事實;此舉已不是單純的欠缺正確認知,而是有目的性的政治操作,否則怎會只提到美國道賀他當選「第五任民選總統」,卻不提自己是「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顯而易見,賴清德試圖帶風向、探民意,而且沿用納粹德國及中共那套「謊話說多了就成真」的思維套路,民主選舉就淪為他對在野黨口誅筆伐的工具。
當民進黨為賴清德說「制憲國民大會沒有台灣人代表」辯解時,也暴露自身對民主發展的弱智。總統府發言人辯稱,賴的原意是指當年制憲代表並非人民普選產生,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則說當年的制憲國代或第一屆台灣代表都是被欽點的代表,不是真正代表台灣的實質參與,這些說法就是有意誤導國人視聽的認知戰。
即以美國為例,美國獨立後,當年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代表也均為各州議會推派、而不是普選,難道民進黨要質疑這作法是反民主?再者,除了原先十三州,其餘各州都是陸續加入聯邦,難道這些州民也要質疑美國憲法無權代表他們?捍衛中華民國、反對中共威脅是所有國人的共同理念,但絕不能扭曲自己國家的歷史。
當賴清德要求民進黨全力支持罷免團體時,就已將反對罷免的人民推向對立面;當他說中共從未統治過台灣時,卻正在踐踏中華民國的歷史。民進黨將「愛台」當成打壓反對者的獵巫標籤,「以民進黨為馬首是瞻」成為檢驗政治忠誠度的唯一標準,這也是綠營側翼恣意抹紅在野黨的根源。試想,這種只能以「『民』進黨作『主』」的「民主」,跟獨裁者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