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孩子出現感冒發燒時,許多長輩因擔心病情惡化,有時會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有一名2歲男童,因使用祖父母給予的抗生素後出現嘔吐、全身皮膚出疹,最後住院治療。食藥署呼籲民眾守護兒童用藥安全,使用抗生素「四不一要」,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醫師吳昌騰指出,兒童體內各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於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和作用方式,與成人有很大不同,兒童用藥必須根據體重、體表面積來換算劑量,遇到不少家長會拿自己吃的藥「加加減減」,但就算減量,也無法準確推估安全劑量,部分藥品在兒童身上可能導致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
食藥署指出,絕對不要擅自給孩童使用抗生素,一名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而發燒,但祖父母未帶男童就醫,而是以過去自身經驗,擅自取用家中留下的成人Amoxicillin 500mg減量後給予男童服用,結果男童陸續出現惡心、嘔吐、全身皮膚起疹及食慾明顯下降、活動力變差,最後必須住院治療。
吳昌騰提醒,皮膚出疹、腹瀉等是常見的不良反應,前者可能立即或在數天後延遲出現,後者則可能有排便次數增加、變稀等表現,提醒家長如果用藥後才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回診,由醫師根據病程藥物綜合判斷,是藥物本身或者是疾病導致的疹子。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統計2020年至2025年6月,抗生素不良反應通報有2354件,占整體藥品不良反應通報3.6%,其中有48.8%與安莫西林相關,症狀以皮膚症狀最多、腸胃道症狀次之、全身性反應第三;12歲以下兒童相關的有154件,55%和安莫西林相關,69.9%為皮膚相關、腸胃道症狀13.1%、呼吸道症狀3.4%。
食藥署表示,抗生素常見相關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皮疹、腹瀉、惡心嘔吐等。因兒童的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於藥品的反應與成人不盡相同,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更應由醫療人員審慎評估,避免潛在長期風險。使用抗生素後如有異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