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畫/林明理
一般人可能無從想像,溫雅的香港老詩人秀實(原名梁新榮)詩風怎麼還那麼飄逸奔放,就像寧靜的雪地上突然留下自己一連串雪豹的蹄痕……不過在我的想像中,這頭獸倒像是他獨特的神秘身影,又像是他在古稀之年又推出了一本新詩集,取名《獸之語言》,是為其詩藝生涯留下一道軌跡,也記錄了他孤獨的情感表現。
秀實一生始終與熱熾詩歌保持一種情深不悔的關係,真誠、憂鬱又不失典雅,也正是他的特徵之一。但是,他並非奢華或高調的炫耀之士,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數十年來,他在詩藝上不斷精益求精,因而,在保持固有的詩藝寫作的常態上,近年來,又加注了一些創新的想法和詩語。從此書內容上講,我總愛其獨特的哲理思考。
記得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藝術作品之所以具有價值,主要在於藝術本身即是一種訴求。」(註)我覺得,此書除了有美麗的插畫,讓人讀了,既覺得親臨其境,又多了些滄桑感,從而增添詩藝的感染力。比如這首我喜愛的佳作(尋貓):
推門回家,是一片熟悉的漆 黑
薄弱的光映照陽臺上的海芋 葉子
沙發床外的米黃瓷磚散落著
鯰魚塊和菠羅雞肉的空罐子
如一次獨酌後推倒筵席上的
所有。拈亮燈,在牆壁上的 向日葵
仍舊朝東,等候即將來到的 曙光
想到家,想到一張長久以來 獨眠的
雙人床。也想到某個人他冒 著風雪
踽踽而行在一個平行時空上
欄杆外懸掛著一個宇宙,閃 爍著疏落的
燈火如不發一言的貓的眸 子,其中的
兩盞光窩藏於桌子下書叢裡
而我在這幽暗之地漂流著
詩句至真而樸實的表達,寫出自己的寫作成就和無法迴避的磨難,恰如一隻漂鳥從外地歸來,回到自己的巢,才發現,自己已將孤獨遺落在異鄉,而我腦中卻留下一個畫面,牠飛上碧海藍天,在每個季節仍獨自咀嚼著大地的香味,無論在哪一片青空中高飛,牠都會留下一縷細細的啄痕,足以拾起所有的記憶,足以把哀傷默默吞咽!因而,給人以孤獨美的聯想。
這首詩含著詩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上奔波的感嘆,卻也蘊藉著濃郁的詩情。如他在另一本《現代詩話》贈書裡寫道:「我追求綿密的詩歌語言。綿密,針必細,是功夫。這是我們反對口語詩的根本原因。」認識秀實十多年了,他是一個真正苦吟的歌者,此書可貴的是把來自地方奇異的風光、生命的感悟融為一體,如對南洋之秋的描寫、對山居歲月的歌唱、長安城等自然環境的描寫等,都給人一種獨特的新奇感。深夜翻讀此書,讓人微微心顫。
註:Norbert Lynton著,楊松鋒譯,《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2003版,頁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