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可歸 慰安婦銅像在環保回收站哭泣

雕塑家林坤銘所作的慰安婦銅像,因無處可棲身,被擱置在南區一個環保回收站裡,令人心痛。(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十四日是一年一度的慰安婦紀念日追思會,原訂在平實公園舉行,卻因颱風停辦,台南市慰安婦人權平等促進會理事長童小芸表示,提出成立慰安基金會以及設置慰安婦人權紀念碑、紀念銅像訴求。唯原先立於國民黨台南市黨部旁的慰安婦銅像,在還地給建商之後,目前仍無家可歸,躺在南區一間環保回收站裡哭泣,天下之大,竟無容身之處?

童小芸指出,因楊柳颱風重創台南,協會本著「苦民所苦、急民所急」的理念,取消追思活動,她也和立委謝龍介投入災後重建工作,追思活動不得不取消。

原先慰安婦人權協會相中的振興里童話公園,卻被主管的工務局打回票。(記者陳俊文攝)

而由雕刻家林坤銘所雕塑的慰安婦阿嬤「阿桃」銅像,去年在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右側空地豎立六年之後,因歸還土地,雖獲建商展延一年,此間由於協商借用公有地放置四處碰壁,只得暫時搬到南區倉庫寄放。

中間雖由市議員蔡宗豪向府提出安置於三公傾餘振興里人文童話公園的建議,但主管的工務局卻不同意借用,童小芸遺憾地說,婦安婦的人權已變成政治操作,各單位聞慰安婦色變,殊不知它是國際人權和轉型正義的重要指標「這段悲痛的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二戰時期,全台約有一千兩百位台灣婦女被日軍脅迫做為「軍妓」的慰安婦,原先碩果僅存的兩位阿嬤,也在前年五月等不及日本政府一句道歉,全部離世,留下很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