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治療 台大研究揭新指標

 

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公布B肝研究新發現,前副總統陳建仁(左2)也是團隊成員之一。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與中研院19日公布B肝研究成果,檢測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預測未來10年肝癌機率,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精準醫療提供新的決策依據。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B肝曾經是國病,而台灣地區自民國75年起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目前40歲以上民眾感染B肝的比例約仍有1成,40歲以下已下降1%,而治療B肝主要是檢驗ALT指數與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濃度,給患者以抗病毒藥物治療。

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大規模追蹤研究,結合台大ERADICATE-B與中研院 REVEAL-HBV長達20多年的世代研究,總計收案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首次發現「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

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指出,B型肝炎自然病史分成4個階段,包括:免疫耐受期、e抗原陽性免疫活化期(代表病毒增殖)、不活動帶原期及E抗原陰性免疫活化期。其中「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是2大特殊時期,前者E抗原陽性、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後者病毒量與肝指數皆正常,應可不要投藥治療。

曾岱宗指出,儘管傳統上這兩類患者均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但部分患者肝癌風險仍高,這次研究重大突破在於提出以B肝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小於1萬IU/mL」與「大於100IU/mL」,作為是否需要用藥的新指標因免疫耐受期的B肝患者若表面抗原血清濃度超過1萬IU/mL,屬於「真正的免疫耐受期」,10年內罹癌風險僅約1%;但若低於1萬IU/mL,10年罹癌風險超過13%,建議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至於「不活動性帶原期」患者,表面抗原低於100IU/mL時,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相同。曾岱宗認為,或可拉長追蹤頻率,但若高於100IU/mL,雖仍屬低活性帶原者,仍建議每半年接受抽血與超音波檢查。

曾岱宗表示,目前全台至少仍有10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不活動性帶原者」占一半以上,當中約1/3屬於表面抗原濃度偏低者,推估約20萬人,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無異,其餘2/3需更嚴格監測。至於「免疫耐受期」多屬年約40歲左右的族群,現僅約1萬至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