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乳攝 更早發現乳癌病灶

  高雄榮總利用3D乳房攝影能更早發現乳癌病灶與存活率。(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花9年追蹤研究發現,利用3D乳房攝影能更早發現乳癌病灶,可以有效提升乳癌早期診斷與存活率,乳房密度高的女性因影像解析度提升,更有效降低誤判與延誤診斷的風險。 高榮放射線部研究團隊回溯分析2011至2015年間,高榮有48,549名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的資料,確診545例乳癌,並追蹤至2021年8月,發現使用3D乳房攝影的患者,在0至2期早期發現乳癌的機率更高,其五年存活率達98.4%、9年為96.8%,明顯優於傳統2D組的95.0%與90.4%,其中第2、第3期乳癌個案受益最為顯著。 高雄榮總放射線部主任周春平說明3D乳房攝影大幅提升診斷準確度。( 記者許正雄翻攝) 研究團隊指出,乳癌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癌症,高密度乳房女性因乳腺組織重疊,一般攝影之單一平面影像易造成癌灶被遮蔽,3D乳房攝影又稱為「數位乳房斷層攝影」,是透過多角度拍攝重建乳房立體影像,可清楚辨識被組織重疊遮蔽的病灶,這項技術特別適合亞洲女性常見的高密度乳房,影像更清晰,也讓早期發現的機率大幅提升。 放射線部主任周春平強調,乳癌早期診斷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台灣女性乳房普遍偏緻密,且近年來乳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高榮自2011年起即全面導入3D乳房攝影作為乳癌篩檢指定技術,是全台最早應用此技術的醫學中心。 目前院內所有乳癌篩檢皆已全面採用3D乳攝,特別呼籲,40至74歲女性請務必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檢查工具選得對,可能關係到能不能早一步救命!」高榮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9月20日刊登於國際專業期刊《乳房影像期刊》第6卷第6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抒情藍調──江賢二個展觀後感

■徐絹單 如果未曾日夜凝望海洋,聽潮起潮落,如何讓藍色入心又出神?海水漫過出竅的靈魂,風聲帶著鹹味,浪花拍濕憂傷的褲管。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站在畫外。夜抽乾大地的顏料,前方銀光閃現,藍色不再只是顏色,它帶著動詞,以疊句般的節奏,一摺一摺鋪陳出比西里海岸的璀璨詩行。 迎面而來是無邊的海。畫家用揉皺的手紙堆疊鋪陳,紙張的褶皺如水波粼粼。那些沉思的時刻與超越感官的靈感,在紙團中逐漸聚焦,細節浮現。萬種藍、千層綠流動交錯,或深邃,或激昂,沉靜而悠揚。 有人說:「上帝創造萬物,唯人眼最寂寞,世界行經雙瞳,卻什麼也留不住。」若不是畫家捕捉殘存的光影,以畫筆撫觸天籟,寂寞又能皈依何處?生命的感覺不再囿限於顏色,彷彿有音,有聲,全音或半音;有亮與暗,有呼叫,也有回應。 再湛藍透亮的海洋,也有黑暗的時刻。此際,浪花如風中飛散的蒲公英,擦亮了心靈,也照亮沉默的譬喻。台東的海,廣納諸河,也寬容畫家的孤寂與嚴肅。我的雙腳游移於展廳,彷彿隨浪潮行走,傾聽它們的敘事。 「我試過的藍,比你想像的多。」影片中,旅法多年的江賢二先生低沉的說。他帶著濃濃的台灣口音,如同一枚標記產地的印章。旅外時,他關上窗,把所有光都往內心倒,企圖在畫中點亮生命的灰與暗。 回台定居後,他來到台東金樽,終於敞開窗戶,讓光走進畫裡。畫筆不再只是蘸著顏料,而是蘸著台東的光,那來自大海與山脈之間的律動節奏,自由而奔放,燦爛又豐富。 詩人陳育虹說:「其實,海/等於感覺/流動鈷藍的感覺。」潮來潮往,台東的海是畫家的詩篇,是詩人的畫像,也是旅人帶走的感動。 那年秋天,我走進台東美術館。耳邊響起太平洋的藍調,潮聲去了又來,像畫,也像歌。

Read More

〈中華副刊〉語驛

■康書恩 默默地,我將詞語 摺疊成鶴的形狀 讓它懸在風的隘口 等待一次 未完成的起飛 有些話必須在喉間 發酵成蜜 有些則任其結冰 在舌尖形成 小小的懸崖 當我選擇緘默 整個世界開始 傾斜:郵差誤投了 光的地址 候鳥篡改星圖 而你的眼神突然 有了潮汐 那些未曾說出的 比說出的更重 像錨沉入 意識的暗流 牽動整片海域的 經緯 有時一個詞 卡在齒隙 就讓整個季節 開始鏽蝕 有時只是遲疑 便讓一整座花園 在句號裡 走失 語言未出口 世界卻已轉向 我靜靜攤開 空白的掌心 任所有意義 在此換羽

Read More

染伊科11型 2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疫情。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新增2例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中部出生後8天大男嬰及南部5天大女嬰,感染併發敗血症,目前都還在加護病房救治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指出,近兩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呈現緩升趨勢,上週門、急診就診計7291人次,較前一週的6922人次上升5.3%。且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國內社區腸病毒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 今年累計13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累計10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重症個案中,中部的男嬰於出生後第8天出現食慾不佳及黃疸於診所治療,4天後因心跳急促、血氧下降,轉至醫院急診及住院,發現肝指數異常、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等疑似新生兒敗血症情形,馬上收治加護病房,並通報檢驗確診,已住院近3週。疫調顯示,媽媽在生產前有疑似症狀,爸爸在陪產期間也有上呼吸道症狀,不排除是感染原因。 另名南部女嬰,7月底出生,由於媽媽產前有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女嬰出生後就被隔離觀察,沒想到返家後,於出生第5天出現紅疹及嗜睡,隔天就因為食慾、活力下降及新生兒黃疸等情形,轉診至醫院治療,並出現體溫過低、凝血功能異常、皮膚瘀斑等疑似新生兒敗血症徵候。目前於加護病房治療已超過2週。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風險持續,請準媽媽持續提高警覺。 (記者戴淑芳攝)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請準媽媽持續提高警覺,生產前14天至生產後如有出現發燒、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

Read More

B肝治療 台大研究揭新指標

  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公布B肝研究新發現,前副總統陳建仁(左2)也是團隊成員之一。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與中研院19日公布B肝研究成果,檢測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預測未來10年肝癌機率,為全球慢性B肝患者精準醫療提供新的決策依據。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B肝曾經是國病,而台灣地區自民國75年起對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目前40歲以上民眾感染B肝的比例約仍有1成,40歲以下已下降1%,而治療B肝主要是檢驗ALT指數與體內B肝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濃度,給患者以抗病毒藥物治療。 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攜手大規模追蹤研究,結合台大ERADICATE-B與中研院 REVEAL-HBV長達20多年的世代研究,總計收案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首次發現「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可有效區分不同風險族群。 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岱宗指出,B型肝炎自然病史分成4個階段,包括:免疫耐受期、e抗原陽性免疫活化期(代表病毒增殖)、不活動帶原期及E抗原陰性免疫活化期。其中「免疫耐受期」與「不活動性帶原期」是2大特殊時期,前者E抗原陽性、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後者病毒量與肝指數皆正常,應可不要投藥治療。 曾岱宗指出,儘管傳統上這兩類患者均不建議使用抗病毒藥,但部分患者肝癌風險仍高,這次研究重大突破在於提出以B肝表面抗原血清濃度「小於1萬IU/mL」與「大於100IU/mL」,作為是否需要用藥的新指標因免疫耐受期的B肝患者若表面抗原血清濃度超過1萬IU/mL,屬於「真正的免疫耐受期」,10年內罹癌風險僅約1%;但若低於1萬IU/mL,10年罹癌風險超過13%,建議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至於「不活動性帶原期」患者,表面抗原低於100IU/mL時,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相同。曾岱宗認為,或可拉長追蹤頻率,但若高於100IU/mL,雖仍屬低活性帶原者,仍建議每半年接受抽血與超音波檢查。 曾岱宗表示,目前全台至少仍有10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不活動性帶原者」占一半以上,當中約1/3屬於表面抗原濃度偏低者,推估約20萬人,肝癌風險幾乎與一般人無異,其餘2/3需更嚴格監測。至於「免疫耐受期」多屬年約40歲左右的族群,現僅約1萬至2萬人。

Read More

類鼻疽增1死 疑吸入感染致命

記者戴淑芳、王正平∕綜合報導 疾管署19日公布,國內8月13至18日新增1例類鼻疽及5例本土鉤端螺旋體病,均為颱風丹娜絲後發病。另有一名70多歲男性染類鼻疽死亡,為風災前發病,也未有汙水汙泥接觸史,推測為吸入感染。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今年國內累計41例類鼻疽本土病例、其中4例死亡,其中19例於颱風丹娜絲後發病,且分布縣市以高雄市30例為多;另今年累計28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病例,低於近5年同期,其中14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 新增1例類鼻疽個案,為居住於中部地區8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無汙水汙泥接觸史,8月上旬因昏睡及意識不清至醫院就醫並收治於加護病房,血液培養結果為類鼻疽桿菌而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 另新增5例鉤端螺旋體病本土確定病例,居住於南部地區2例及中部地區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因發燒、頭痛等症狀就醫。 經疫情調查發現,其中4名個案於禽畜屠宰或批發相關場所工作,2名個案工作環境中發現鼠跡;1名個案曾於7月中下旬因旅遊行程曾接觸汙水汙泥。 5名個案經以抗生素治療,均已出院,同住及職場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相關衛生教育,並教導定期進行滅鼠工作。 此外,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新增1例類鼻疽死亡個案是居住南部的70多歲老翁,為日前已公布之個案,有腎臟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史,無汙水汙泥接觸史,早在丹娜絲颱風之前就發病,因為發燒、咳嗽等症狀曾二度就醫,卻不見改善,病情惡化住院時已經雙側肺炎,最終7月上旬因肺炎併發呼吸衰竭及菌血症死亡。

Read More

血脂調節劑 9月擴大健保給付

衛福部健保署8月起給付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用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3線治療。圖為血液病學會秘書長黃泰中(右)與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左)19日出席記者會。(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19日公布,9月起將放寬生物製劑PCSK9血脂調節劑給付規定,使用時間由6個月延長為12個月,預估約5005名心血管疾病患者受惠,每人每年約節省新台幣11.5萬元。另外也正式給付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最長申請12個療程,推估第5年時每年將有約200名病友可受惠,最多有望省下350萬元至400萬元不等藥費。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和主動脈疾病等是死亡主因,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關鍵風險因子,更是無形殺手,除透過飲食及運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已使用最高耐受劑量降血脂藥物仍未達控制目標,只有再加上PCSK9血脂調節劑方能達標。 生物製劑PCSK9血脂調節劑新制確定9月1日起上路,含evolocumab成分藥品及含alirocumab成分藥品的注射劑給付條件,第1個放寬條件是適用範圍,從低密度脂蛋白(LDL)超過135,調降為100以上即可用藥,這項給付調整領先英國,盼更有效控制疾病。 第2個放寬內容是使用時間,經事前審查核准後,每次申請核准後使用時間由6個月延長至12個月。有效提高病人用藥遵從度及治療品質。 另外,給付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給付條件包括復發性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先前曾接受至少2線全身治療、具CD20抗原陽性,及前線救援治療需符合治療2個療程以上復發或發生疾病惡化或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失敗者等。

Read More

境外登革熱+5 6年來次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儘管今年還未出現本土登革熱及屈公病病例,疾管署19日公布,上週國內新增5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累計境外移入病例已經寫下近6年同期第二高,籲請民眾雨後主動巡檢居家環境,落實「巡、倒、清、刷」。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上週新增的5例境外移入病例,分別是自印尼(2例)、泰國、越南及柬埔寨(各1例)移入,國內雖然尚未出現登革熱本土病例,不過,今年截至8月18日已累計有140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為近6年同期境外移入第二高。另17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則為近6年同期境外移入最高。 曾淑慧說,往年國內本土登革熱疫情大概會在5月、6月、7月出現第一例,不過,今年還沒有出現,惟登革熱疫情在颱風暴雨過後,風險的確會上升,但各縣市本來就有在監測病媒蚊指數跟清除孳生源,儘管風險相對高,但相信可以憑藉大家的努力來降低影響。 至於中國廣東省屈公病疫情仍在持續,曾淑慧說,累計已超過9000例;上週新增800多例,與前週1000多例相較有趨緩現象,目前仍以佛山地區病例最多,疾管署會持續監測國內社區及國際港埠,避免因境外移入衍生本土病例。

Read More

邊境檢驗 MUJI魷魚片磷酸鹽超標

食藥署查獲自越南進口的1批黑胡椒料含有蘇丹色素4號,已要求業者銷毀貨品,不得退運。(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公布本週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無印良品自日本進口的魷魚片,好市多自印度進口的碎辣椒片都被驗出不合規定,而自越南進口的黑胡椒粒則再度被驗出含蘇丹色素4號。 食藥署指出,本週共16項不合格產品,其中,日本生活品牌無印良品業者從日本進口「魷魚片」被檢出磷酸鹽含量達每公斤20公克,遠超過我國標準值的每公斤3公克,這1批6.60公斤魷魚己要求業者退運或銷毀。且該公司本來在邊境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例為20%至50%。 好市多自印度進口「碎辣椒片」,則是被檢出殘留農藥氟派瑞0.6ppm。食藥指出,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殺菌劑氟派瑞容許量為0.4ppm。這批印度的碎辣椒片在邊境必須退運或銷毀。同樣由一般抽批查驗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抽驗比例為20%至50%。 而本週又發現有2批由越南生產的黑胡椒粒不合格,其中1批由忠信國際開發進口的黑胡椒粒,檢出非法著色劑蘇丹色素4號,食藥署已要求業者銷毀貨品,不得退運。另1批由珮鈞有限公司自越南進口的黑胡椒粒,則檢出殘留農藥亞滅培0.06ppm、賽速安0.06ppm而不合格,這1批23公噸的黑胡椒粒已要求業者銷毀或退運。 食藥署表示,統計自2月11日至8月11日,越南黑胡椒共報驗52批,其中5批不合格,不合格率達 9.6%,原因包括檢出蘇丹色素及農藥殘留,食藥署已自2024年4月起已對越南黑胡椒實施100%監視查驗,須經檢驗合格後才能輸入。

Read More

50歲男心律不整 中醫補氣養心調理

  奇美醫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表示,中醫部診療病竇症候群,調補氣血陰陽、7成病人獲改善。 (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50歲葉姓男子日前下班跑步時突然昏倒,經送院診斷為心臟性暈厥,進一步檢出為病竇症候群,每日有多次心搏停止、最長停止2點85秒。心臟科醫師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葉男心存顧慮,遂至奇美醫院中醫部求診,經中醫治療調理2月,心搏停止未在出現、心律數據也提升,經評估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葉男也順利恢復正常生活、重拾運動興趣。 所謂病竇症是因心臟的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導致心跳過慢、停跳或快慢不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0.2至0.3%,臨床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眩暈、突發暈厥、胸悶痛等,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嚴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心搏過慢、過快都可能導致危機,突發性的心臟停搏常導致昏厥,伴隨嚴重意外甚至死亡風險。奇美醫中醫部長許堯欽表示,人工節律器能夠穩定控制心跳、降低突發風險,但並非裝上就一勞永逸、亦非免死金牌。除每7至10年需更換電池外,日常生活應避免靠近高磁場、強電流或讓身體震動、通電的醫療器材,使用手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不過病竇症除西醫治療外,中醫也是可考慮的輔助路線!許堯欽指出,透過中醫視角辨證論治,針對患者體質、症狀因應不同方劑、藥膳及調整生活型態等,從從補氣養心、溫腎助陽、調和氣血等方向著手,能有效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奇美醫中醫部自106年開立「心律不整特別門診」,迄今診療超過近60名病竇症候群患者,針對不同體質調理,治療改善率達7成以上,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需裝置人工節律器。如葉男已持續追蹤近1年,心臟不適症狀也未再發作。 許堯欽提醒,日常如有心悸、胸悶或輕微心律不整情況,可透過按摩內關穴與勞宮穴3至5分鐘以緩解不適,如有疑慮仍建議就醫檢查、確保健康與安全,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囑調整生活作息,仍有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