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台北公會堂歷史風華萬千

台北市中山堂是台灣重要展演集會場地,不只硬體建築,軟體展演更創下許多珍貴的第一次記錄。

公會堂是供地方居民集會、舉行藝文活動場所,台灣在日治時期在各地興建公會堂,台南最知名的公會堂當屬位於中西區民權路的吳園,在台北則是位於延平南路,如今更名為「台北市中山堂」。中山堂所在地曾為衙門、台灣總督府、公會堂、中山堂,它也從往昔充滿政治色彩,逐漸轉型成為「文化中山堂」,有空不妨走訪,感受它的風華萬千。

台北市中山堂現址在清朝時原為「欽差行台與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是清朝在台領地規模最大官署,台灣割讓後,日本以此為台灣總督府,後遷移至現總統府。紀念昭和天皇登基,興建台北公會堂,樓高四層,建物以中央樓梯區分兩側,東側為大集會堂,西側為大宴會廳,外觀恢宏、摩登氣派,和當時的大阪、東京日日比谷、名古屋公會堂並列。

文、圖/記者林雪娟

讓人了解中山堂前世今生,前方廣場設有「清台灣巡撫衙門舊址碑」。

眾多大型公民活動、藝文展演首登場地

許多大型公民活動、藝文展演都選擇在此,如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首次舞展、台灣歌謠創作大師首次歌謠發表會、台灣美術寫實巨擘李梅樹首度個人油畫展,即使光復後,台灣第一個現代舞職業舞團雲門舞集也都選擇在此首演,甚至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得者索忍尼辛演講也在此。

政治部分,二戰日本戰敗,當時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就在公會堂在中華民國政府遞交降書;國民政府遷台,它更一度為國民大會會址、立法院及台北市參議會議事廳,和國際許多重要遞約儀式,第二、三、四屆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在此,它也常接待外國貴賓,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韓國前大總統李承晚、越南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前總統賈西亞、伊朗前國王巴勒維等元首。

大廳造型呈現阿拉伯建築的穹窿造型,飾以不同幾何圖案。

現代主義精神 特殊混血風格建築

中山堂入口處設置淨足池,民眾入內須先清洗鞋底汙泥,反映當時市街普遍現況。

一九二0年代,台灣建築風潮從之前西洋歷史式樣轉向現代主義,台北公會堂外觀猶如一塊以大型積木為主體的建築,旁邊依附十塊中小型積木所建構堆砌而成且造型對稱,外貌以幾何線條為主,簡潔明朗,呈現現代主義精神。建築風格部分,降低明治維新以來盛行的希臘羅馬建築樣式,轉向其他古文明取材,形成特殊的混血風格,入口有厚重拱型門廊,部分立面鑲飾歷史語彙,屬西洋歷史式樣特色,卻可見以台式紅陶瓦為素材組砌,中國傳統「方勝」造型的通氣窗,沿女兒牆鋪排延伸紅陶瓦片,妝點出閩南風情,外牆雨庇,也以綠色中式琉璃瓦裝飾,洋溢東方建築韻味。

台北中山堂內部建築相當唯美優雅,讓人感受當時代的建築之美。

正門拱門為優雅的三心拱門造型,柱身鑲嵌幾何圖案的壁燈,優雅美麗。入口處設置淨足池,反映當時市街普遍狀況。大廳天花板呈現阿拉伯建築的穹窿造型,飾以不同幾何圖案。內外牆運用大量磁磚,是該年代建築風尚,避免成為空襲目標,外牆面磚磚面刻出溝紋,選用低調「國防保護色」淺草綠色。緩坡階梯式山牆及裝飾,與中國江南馬頭牆相似,並有圓形牛眼窗、方勝造型紅陶磚飾及半圓拱窗上方飾以線條柔美的「勳章飾」。

中山堂內有大氣堂皇的中正廳,為整棟建築主體,舞台採「鏡框樣式」造型,早期地板採用阿里山檜木。光復廳是舉行高級宴會的開放空間,兩層樓挑高設計,二樓環繞迴廊的矮牆上,裝飾小口馬賽克,展現阿拉伯建築的裝飾風格,柱子和水晶燈,營造出華麗雍容的氣氛。

內部牆壁上的水牛群像是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的石膏淺浮雕作品,也是其留給台灣的最後一件作品,是台灣第一件大型室內公共藝術,登錄為國寶

鑲在內部牆壁上的水牛群像原名《南國》,是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的石膏淺浮雕作品,也是其留給台灣的最後一件作品,透過芭蕉園、台灣水牛、戴斗笠裸身牧童,刻畫早期台灣特有風情,是台灣第一件大型室內公共藝術作品,登錄為國寶。

台北中山堂前廣場有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不刻碑文,簡單低調。

廣場紀念碑、像別具意義

中山堂前廣場是台灣唯一面向社區的中大型扇形廣場,旁邊有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以歷史留言板、靜默沉思台為設計概念,以日本統治台灣的一八九五年為起點,每年一刻痕,不銘碑文,簡單低調。建國百年之際,適逢台灣光復六十六週年,再以「歷史長軸」概念呈現碑文,刻寫抗日戰爭艱苦歷程。其旁有孫中山先生銅像,出自雕塑家蒲添生之手,此作品為首座本土藝術家創作的戶外大型銅雕。中山堂有中文定時導覽,有空不妨前往認識它的前世今生,發掘它的歷史和建築之美。

廣場有孫中山先生銅像,出自雕塑家蒲添生之手,是首座本土藝術家創作的戶外大型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