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常見5病症 中藥調理打基礎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為人體生長發育的階段,也是一生中調養體質的關鍵時期,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莊孟臻說,中醫擅長5種兒少病症,透過中藥調理體質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疾病反覆發作,不僅有利於生長發育,更能為成年後的健康體魄打下良好基礎。

莊孟臻指出,中醫在治療兒童與青少年的疾病方面,擅長處理以下5種常見疾患,最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如感冒發燒、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小孩感冒發燒可以看中醫,用中藥退燒,較不會出現反覆發燒、退燒後虛弱無力的情形。

久咳不癒、過敏性鼻炎、氣喘,甚至伴隨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往往是因感冒失治、誤治又反覆感冒,造成病情膠著或轉變成過敏體質;在急性發作期可藉由西藥將症狀控制下來;慢性期則可透過中藥調理搭配自我保健,減少發作的頻率與強度。

「消化道疾病」,如厭食、脹氣、腹瀉、便秘等;中醫重視脾胃的健康與正常運作,孩子出現厭食,可能是因為脹氣、便秘或消化能力不好有關,有的孩子能吃卻不長肉,或常常腹瀉,則可能是吸收能力不好所致;中藥可以透過消導、健脾等各種策略,幫助腸胃的運作恢復正常,促進養分吸收。

她表示,「生長發育問題」,如身材矮小、性早熟、轉骨等,通常是家長最在乎的;影響身高最主要的因素雖是遺傳,但透過後天的努力,包括營養、運動、中醫調理、針灸等,仍有機會突破遺傳身高的限制;中醫轉骨介入的時機,女生約11歲,男生約13歲,但若發現孩子身材矮小,或性早熟,應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醫,再配合中醫調理,為孩子爭取最佳的成長空間。

「睡眠、情緒與專注力問題」,特別是在課業、人際、感情、家庭等因素,常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進而導致失眠、緊張、易怒、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情緒障礙;中醫透過疏肝、寧心安神的方法,加上適當的親子互動與生活規律,有助穩定情緒與改善專注力。

她說,「尿床問題」方面,孩子尿床原因很多,包含如廁訓練不夠、心理因素、體質問題或藥物副作用等。如果超過6歲還會尿床,建議先至西醫檢查,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中醫可從調理體質的方向治療,包含疏肝、補腎、清熱等。

莊孟臻表示,兒童與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是調養體質,奠定健康基礎的黃金時機;鼓勵家長把握這段關鍵時期,帶孩子看中醫調體質,加上適度運動,讓他們健康地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