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水腫 調理腎陽不足氣血兩虛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西醫認為造成水腫的原因很多,深層靜脈栓塞、發炎等,中醫認為引起水腫常見的類型為腎陽不足、氣血兩虛等,可以中藥、針灸來改善循環,利水消腫,提醒要減少水腫的發生,應避免久站、久坐,適度休息與抬腿、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西醫認為造成水腫的原因很多,包含深層靜脈栓塞、發炎、感染、靜脈機能不全、心衰竭、肺高壓、肝硬化、腎衰竭、甲狀腺疾病、腫瘤壓迫、淋巴切除、放射線治療藥物及不明原因等。

中醫認為水液的流動需仰賴氣的推動,人體的水氣代謝是透過「肺臟」的通調、肅降,「脾臟」的運化、轉輸,「腎臟」的溫化、蒸動,「膀胱」的儲存、排出等生理功能互相協調下完成的,因此當這些臟腑無法正常運作或水氣運行的通道受到阻滯,都可能會使水液停留在體內造成水腫。

中醫認為引起水腫常見的類型為風邪犯肺、脾虛濕困、腎陽不足、氣血兩虛、濕熱蘊結等,臨床上常用越婢加朮湯、五苓散、胃苓湯、實脾飲、濟生腎氣丸、歸脾湯等方藥來加減治療。

另外,針灸在氣海、關元、足三里、陰陵泉、豐隆、三陰交、太谿、太衝等穴位可以補益元氣、改善循環,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許益彰提醒,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方式可減少水腫發生,例如應避免久站、久坐,並適度休息、按摩與抬腿、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等;若水腫的情形急性發作、反覆發生或程度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