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顯示,高風險族群疫苗因輕忽疾病與擔心疫苗副作用,猶豫比例仍高。醫界專家10日共同破解迷思,強調新冠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倍,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接種疫苗來保護自己。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坦言,去年公費疫苗「左流右新」接種率未達40%原訂目標。今年秋冬同樣採「左流右新」,同步自10月1日起分階段開打。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併發重症患者中幾乎都是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每5人就有1人死亡,但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遠落後英美韓等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輯陳偉婷表示,《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結果顯示,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群中,對新冠疫情的擔心程度平均為4.1分(7分為很擔心、1分為不擔心),僅不到4成民眾對疫情較為擔心,而主因是認為「確診後症狀變輕」以及「重症比例降低」。
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不容輕忽。
至於調查也發現,疫苗猶豫族群中,4成對疫苗安全性沒有完全放心,近8成(75%)擔心接種後的副作用,另近5成擔心疫苗會導致潛在的長期後遺症,甚至有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會改變人體DNA。
對此,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邱南昌召集人分享,隨著新冠疫苗整體安全性已大幅提升,目前台灣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每10萬人約僅3件,在mRNA疫苗與蛋白質疫苗間也未見顯著差異,也與流感疫苗的每10萬人2件相近。
台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也澄清,mRNA技術已有超過20年研究基礎,mRNA疫苗不會進入細胞核,在體內會於數小時至數天內自然代謝,不會殘留,不會改變DNA或造成基因突變。
隨著秋冬流感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威脅即將來襲,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對疾病預防有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或查證資訊真偽,勿讓錯誤認知成為健康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