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PC塑膠原料常見「雙酚A」,廣泛運用在食品容器、感熱紙等,卻可能影響生殖及發育,尤以嬰幼兒最易受影響。專家表示,歐盟近年已大幅下修雙酚A每日耐受量,台灣的規範卻仍停留在10多年前;食藥署表示,已委託研究,將作為未來修訂標準依據。
一個由27名公衛專家組成的團隊日前在國際期刊「刺胳針」發表報告指出,「塑膠在其生命週期的每一階段、以及人類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會引發各種疾病,尤其以嬰幼兒最易受到影響。他們提出警告說,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日益惡化且被低估的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流行病學指出,雙酚A的暴露與心臟血管疾病、肥胖、胰島素抗性、生殖障礙、慢性腎臟病、出生缺陷與發展障礙、呼吸道疾病、肝臟疾病、孩童行為和執行障礙、癌症等有關。
顏宗海解釋,雙酚A於人體內半衰期只有6小時,因此不容易於體內累積。他建議,少吃有環氧樹脂內襯的罐頭食品、飲料及高湯,避免使用聚碳酸酯的水壺及奶瓶裝熱水,且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
含有雙酚A的塑膠食品器具容器,因使用不當導致刮痕、磨損,於後續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即可能導致雙酚A釋出,而間接隨著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
食藥署說明,現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已優先針對嬰幼兒奶瓶,從嚴規範不得使用含雙酚A材質,另使用雙酚A為原料的聚碳酸酯(PC)材質,訂有溶出限量0.6ppm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