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每逢農曆七月入夜,村落大街小巷門口整齊豎立起一支支「燈篙」,燈光在夜幕中閃爍,彷彿為迷途的靈魂照亮回家的路。這項習俗歷史悠久,據當地耆老口述,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傳承,是嘉義沿海地區少數仍完整保存的「中元燈篙」文化。
鰲鼓村位處濱海,早年以漁業為生,居民常目睹海上漂來的無名屍體,或聽聞落海亡魂的傳說。為表達慈悲,避免孤魂無處停留,村民便在農曆七月於自家門前插竹竿、掛燈籠,並搭配芝麻枝、金紙及燈泡,象徵提供照明、乘涼與祭品。紅色燈箱點亮後,不僅替「好兄弟」指路,也寄託村民祈求平安順利的心願。
燈篙每天傍晚六點左右點亮,隔天清晨天亮時熄滅。燈火一盞盞亮起,映照出整條村落的溫暖光帶,成為當地七月裡獨特的景象。村民笑稱,這些燈就像「夜間路燈」,專門給好兄弟引路,讓牠們不至於四處遊蕩。
與其他地方單純拜拜或普渡不同,鰲鼓村的燈篙幾乎是「戶戶必備」,從村頭到村尾無一缺席。許多外地遊客聞訊前來,驚嘆這種「全村同心」的景象,認為不僅是民俗信仰,更展現了社區凝聚力。當地居民表示,雖然現在社會逐漸現代化,但他們仍堅持這個傳統,因為這是長輩留下的規矩,「點一盞燈,也照亮子孫的未來」。文化學者指出,尤其在鰲鼓這樣的沿海村落,燈篙更承載著漁民祈求出海平安、漁獲豐收的寄望。文史工作者也認為鰲鼓村的燈篙,不只是農曆七月的習俗,更是凝聚地方歷史與信仰的珍貴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