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17日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約有50%會出現對立反抗症狀,而且成長後濫用酒精、毒品的風險也更高,然而這些孩子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僅約1%,研究顯示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具有相當之療效,呼籲家長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治療。
李嵩濤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但是,這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這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二年級男童小明因上課坐不住、專注力不足,經常被老師責罵、同學排斥,在家中更常與父母爭吵甚至情緒失控,發脾氣撕掉作業摔東西。李嵩濤表示,經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與家長行為策略的介入後,他逐漸能專心完成課業,課業成績進步,也交到了朋友,自信心重新建立。
李嵩濤強調,帶孩子前來就診並不是否定能力,而是希望透過完整評估與理解,讓孩子少一些困難,多一些成功,開始相信自己也能辦得到。
李嵩濤指出,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在醫師處方劑量下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相反地,規律治療能改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還能降低未來抽菸、飲酒或濫用毒品風險。
李嵩濤強調,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8-9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學習與生活品質。除了藥物,家長角色也至關重要,透過集點獎勵制度、冷靜區(Time-out)、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方式,能協助孩子累積正向經驗,改善親子互動。
李嵩濤表示,ADHD孩子的治療,是醫學、教育、家庭與社會的合作,應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讓孩子更順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