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台南舊城區老屋風華無限

斜槓青年/57創生空間 實驗場,透過新思維和設計巧思,為空間注入當代生命,讓空間在新舊交織中展現獨特層次。

在台南舊城區,除感受老街小巷的寧靜氛圍、遊逛老宅內商店所販售的獨特小物,其實抬眼觀看老宅的建築,更能感受到歲月流轉,老屋陪著屋主所曾經刻劃的崢嶸歲月,如今經過改建、整修,或經人轉手經營,得以再現風華。下次探訪,不妨安排老屋之旅,一起感受老府城的黃金年代。

文、圖/記者林雪娟
The Compass由台灣第一位女性建築師王秀蓮所設計,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間別具風格酒吧。

台灣首位女建築師作品變身酒吧

The Compass

在民權路二段、北極殿鷲嶺旁,老屋原由台灣第一位女性建築師王秀蓮所設計,見證城市發展與時光流轉,經細膩改建與重新詮釋,搖身一變成為一間別具風格酒吧,不僅是空間再生,更是歷史、設計與文化融合匯集。可言殳言十執行總監徐偉泓表示,改建時保留舊建築元素並讓其重現,留下紅磚牆,展現老屋特有的樸實與溫度,牆面採用樂土蚵灰灰泥塗料,手工抹鏝的質感與歷史痕跡交織,營造歷史溫度的空間底蘊。

◆斜槓青年∕57創生空間 實驗場

這棟位於青年路靠近圓環的老宅,透過新思維和設計巧思,為空間注入當代生命,保留檜木窗、磨石子地板、石灰線板等老屋紋理,並導入現代材料與修復工藝,讓空間在新舊交織中展現獨特層次,轉化為融合設計辦公室、展演空間、手作工作室與樣品屋的複合式場域。透過動線規劃,前、後棟得以靈活穿插使用,創造可供多方共用的公共空間,經由舉辦講座、展覽與工作坊,成為共享經濟時代下的斜槓實驗場。

◆益德貿易有限公司∕舊奉茶

舊奉茶大面且不同風情的窗戶,延續建築生命與歷史價值。

繞經圓環,來到公園路八號,這棟民國五十年完工的建築,一樓為貿易公司,二樓為住宅,它最為知名,即是「奉茶」,一樓販售茶飲,二樓餐飲,除成為老屋活化先驅,更是台南茶藝文化重要之地,幾經轉換,重啟設計與整修,申請「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大面且不同風情的窗戶,更延續建築生命與歷史價值,讓老屋以新姿態,迎接新未來。

太平境馬雅各教會東西交融見證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塔樓位於建築立面中央,建築外觀仿西洋哥德式風格。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在舊奉茶旁的教堂,建築採用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長方形平面設計,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設於山牆中央,配置左右對稱廊道,塔樓位於建築立面中央,塔身窗戶採細長五角型設計,以十字架為窗框主軸,與三角屋脊堆疊出層次,建築外觀仿西洋哥德式風格,以山牆、尖塔、尖拱窗、雙側廊為主要建築語彙,內部空間簡潔寧靜,強調光影變化,教堂不僅為宗教場所,建築細節中可見傳統工藝與現代建築交融,象徵西方文化與本土融合的歷史見證。

TaleLand樂島

TaleLand樂島六角磨石地坪相當珍貴。

位在中正路巷弄內的洋式老宅,包括格井天花、腰壁、六角磨石地坪等珍貴細節,一一被保留,並融入空間設計,除室內的老摩登,因應酒吧的休閒氛圍,更打造一台吸睛的露營車吧台,增添空間趣味與活力。

Bar Home

「枋溪」曾是台南府城內一條具歷史意義的古河道,蜿蜒穿梭於老城巷弄間,見證百年來人們生活與城區演變的軌跡。古水脈雖已不復見,潛伏在街道底下,仍靜靜訴說往昔流轉故事。Bar Home為兩層樓洋房,原為兒科診所,保有歷史紋理,空間中保留原始磨石子地板與檜木門窗,室內設計選用沉穩色調,搭配經典老家具與復古擺飾,整體氛圍在靜謐與雅致間取得微妙平衡,保有懷舊氣息又蘊含現代設計語彙風格。

蝸牛巷西藥房

蝸牛巷西藥房在蝸牛巷弄內靜靜佇立。

在蝸牛巷弄深處,兩間相鄰老宅相差三十年時光,彼此靜靜佇立。舊仰合屋瓦被細心拆下再使用,牆面磚紋理被完整保留,檜木門窗、馬賽克浴缸、磨石子地板也一一留下,成為空間中無可取代的風景。這些歲月痕跡猶如畫作,在日本甜圈圈店進駐後,共同構築出有溫度、有故事的生活場域。

竹記冬菜鴨

竹記冬菜鴨老屋再生,讓經典與創意,不僅在桌上相遇,更與老屋相輝映。

逛累了,來到中山路的「竹記冬菜鴨」祭祭五臟廟,八十年的老店,對傳統美味除有堅持也勇於創新,因老屋出現許多問題,經過整修,再設計也尊重建築原貌並保留和修復珍貴的木構桁架與檜木樓梯,延續這棟老屋的生命與記憶,讓經典與創意,不僅在桌上相遇,更與老屋相輝映。

拾光旅宿

來去老屋住一晚!這棟建於一九六五年的老屋,多年來被荒煙蔓草掩蓋,隱沒於時光縫隙中。不破壞原始結構,拆除強加在立面上的裝修物,運用原本的屋架空間做一個閣樓,成為閱讀空間,除為建築注入嶄新格局與現代機能,也喚回老屋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