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6歲陳姓女子自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就開始頻繁偏頭痛,每隔2-3天便發作一次,常痛到冷汗直流、全身發顫、惡心想吐,傳統止痛藥效果有限,讓她長達20年痛苦不堪,甚至合併重度憂鬱。台灣頭痛學會呼籲,長期偏頭痛若未若未妥善治療,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還可能引發身心疾病,甚至終生受害。
今年9月22日至26日為全球偏頭痛衛教週,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醫師指出,偏頭痛並非一般頭痛,而是一種需要精準治療的神經系統疾病。
台灣頭痛學會估計,全國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困擾,平均盛行率9.1%,其中女性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20至40歲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
「偏頭痛是需要積極治療的慢性疾病,但社會普遍認知仍不足。」楊鈞百指出,一般頭痛、頂多1個小時就會過去;但偏頭痛卻可能伴隨惡心想吐、畏光、對聲音敏感等症狀,時間可從數小時,到2、3天,且可能影響工作效率、甚至需要躺床。德國研究機構WifOR的分析更顯示,偏頭痛對台灣造成的生產力損失相當於GDP的2%,高於心血管疾病的1.29%。
預防性用藥已是偏頭痛治療的新趨勢,不管頭痛是否發作,藉此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逐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並降低嚴重程度。
楊鈞百表示,預防性治療需連續幾個月接受治療,近年有3大新型預防性治療方式,包括:肉毒桿菌素注射、CGRP單株抗體、CGRP口服拮抗劑,完成療程後,即可逐漸停藥。
楊鈞百提醒,若每月偏頭痛發作超過4天,且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日常活動,而急性藥物效果不佳時,應積極就醫,考慮預防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