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買書甘苦談

■徐坤元

高中讀軍校時,認識了女朋友,平日只能靠書信魚燕往返,為了讓自己的情書文情並茂,能博得女友歡欣,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練練文筆。

當然除了圖書館外,書店是我假日嚮往的地方,那裡各類書籍都有,特別是散文書籍。裡面的句子都很優美,是作者精心選詞用字,寫出典雅的句子,反應生活中細微的形態,最能接近口語表達。

當年最富盛名的有張秀亞「北窗下」,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張曉風的「地毯的那一端」,還有鄭愁予的詩集「錯誤」,那也是新詩能讓我背誦的第一首。遇上同好,大夥都能朗朗上口。

這幾本書開啟了我逛書店的動力,當然主要還是女友誇讚我的文筆,有很大的進步,慢慢的,書店一家一家的逛,每一類的書都去翻閱,對出版社、作者,店老闆的『書卷氣』,還是『鈔票氣』,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識。

六零年代,出版風氣很旺盛,書店與出版社有一千三百多家,光復、錦繡、環華的大部頭書,一套上萬元,預約訂書的人潮擁擠。有時要等上一兩個月才能拿到書。我只要進了書店,我的薪餉就註定了他的命運,經常一個月沒有過完,就兩袖清風。

書閱讀多了,也嘗試寫稿,投稿學校黃埔日報,月刊,陸軍忠誠報,海軍忠義報,青年戰士報學府鱗爪,軍中風光,升上官校,也就自然當上連隊通信員,報導連隊花絮,二年級學校成立文藝社團,俺也就報名參加,這個當年為追求女友,買書學習寫情書,在無心插柳狀況下,培養了文學愛好,走上寫作的途徑。

書店老闆看我常來買書,也經常指導我,那家出版社出的書比較有價值,那個作者的書值得收藏,外國翻譯的書,何人翻譯的最好,最近最夯的書是那一本,出到第幾版,不斷的買書,了解書籍出版的過程,印刷紙張、開數,文學的分類,散文,小?●,現代詩,劇本……。

近十幾年來,實體書店歇業的越來越多,主要原因係老一輩的年紀大了,第二代沒有人願意接手。再來就是網路發達,宅配通路興旺,只要確定要買的書,上網選購,方便又快速。

也因此我逛實體書店,轉而去逛二手書店,因為二手書店,可以讓我看到實體書的內容,讓我有實在感。加上價格便宜,二手書店書的來源有機關團體,圖書館淘汰的書,有個人閱讀完不想存書,最大宗的有人移民國外,老一輩過世,家中的書,全部交由二手書店來處理。二手書店的書,有時也是很新,有些典藏稀有的書籍價值不菲,如同挖到寶一樣。

二手書店的老闆,有些是兼差專業性質,有些是炒作性質,炒作性質的老闆針對許多稀少絕版的書,把訂價超越原新書的價格數十倍以上。像這樣的二手書店,溝通兩次還無效的話,我就不會再買他們的書了。因為書裡的知識,是用來作學問的,不是來炒作價錢的。

我常發現,買書,同樣的內容,封面不一樣,特別是有些書不暢銷,就換個名字重新賣,有些書明明就是同一版,也要改成二版三版,看起來書的內容好像增加很多,其實不然,噱頭而已。

書是溫飽我們學習知識的寶瓶,書買來要閱讀,我有習慣畫線,勾勒重點,甚至不會讀的字,加上注音註解,寫下當時的讀書心得。以後再溫書時,總感到特別欣慰。

每一本書買來,都是用我辛苦賣水餃賺的錢,所以我特別珍惜收藏,很少出借,最怕書借出去,回來已經變成破爛書,甚至轉借,弄丟了。書被糟蹋,就像自己被侮辱一樣,因此,我訂了規矩:一、借書要寫借條。二、不可以批註圈點。三、書掉了再買一本來還。四、禁止轉借。

現在的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也不買書,人人手上一支手機,這對文化的傳承有重大的影響,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年輕時體會不出來,現在體會的更深,更慚愧!誠盼大家都能買書、讀書、寫作,做一個知書達禮的讀書人,也不妄言我們是炎黃子孫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