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醫師講骨專欄〉高齡肌肉骨骼症候群的隱形挑戰

醫師陳建宏強調,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應從社區與家庭開始,打造友善高齡運動環境。(陳建宏骨科診所提供)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健康已成全民課題,為提升國民體適能指導員專業能力,運動部於九月中旬在台南大學為國民體適能指導員舉辦一場精進研習,以因應我國人口老化的運動指導趨勢,除三高慢性病的應用外,其中「高齡者肌肉骨骼症候群與改善策略」成為運動指導與高齡骨科跨域研習焦點,希望提醒指導員別忽略影響深遠的「肌肉骨骼症候群」,即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與平衡感下降的綜合表現。

筆者在研習作專題演說特別強調,一場髖部骨折意外,可能徹底改變長者生活,從獨立轉為依賴,最後進入長照,因此,重點不只是治療,更要提前做好預防,「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長期研究高齡健康促進的成大教授林麗娟也在會中指出,功能性衰弱比慢性病更影響生活品質,即使血糖、血壓控制得再好,若走不動、站不起,等同失去自主,健康老化需要醫療、運動與生活三方結合。

延緩退化第一步就是要及早發現,當長者走路變慢、坐下站起困難、單腳難以平衡時,即為警訊之始,應及時運動介入。初期要跨過不想動的障礙,利用控制疼痛、改善居家環境,讓長者找到動機,敢於活動;接著透過簡單的阻力訓練,如椅子坐站、靠牆半蹲、彈力帶運動,逐步強化大腿與核心肌群;最終則將訓練回歸生活,練習爬樓梯、提購物袋或跨越門檻,維持真正「能靠自己過日子」的能力。

此次運動部全民運動署推動的「國民體適能指導」精進研習,提供高齡運動指導明確方向:每週至少2天阻力運動,累積150分鐘有氧運動,並持續安排平衡訓練。若能落實在社區與家庭,甚至每天只花5分鐘,完成坐站、半蹲與橋式等簡單動作,都能守住肌力與生活品質。此外,營養同樣重要,長者需比年輕人攝取更多蛋白質,每公斤體重至少1.2克,並平均分散於三餐,搭配維生素D與鈣質補充,骨骼才有足夠強度。再加上居家防滑,降低跌倒骨折以及頭部外傷等慢性臥床導致至失能風險。

高齡健康的關鍵在於跨領域的努力合作,骨科醫師提供臨床判斷,運動科學家設計體適能方案,共同打造每一個長者的運動處方簽,並從社區與家庭開始關注高齡者的身心健康,共創友善的運動環境。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