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藥併用治療下肢水腫

一名54歲女性患者夜間雙小腿痠緊,上班至下午常下肢水腫,白天全身筋骨痠痛,月經前下肢水腫更甚,西醫診斷「慢性靜脈機能不全」,服用西藥利尿劑與肌肉鬆弛劑效果不彰且易低血壓、頭暈,經友人介紹至診間求助中醫治療。經施以中藥配合針灸循經取穴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常見下肢水腫的原因:1.慢性靜脈機能不全:深部靜脈栓塞、靜脈瓣膜遭破壞而引起,盛行率約25-30%,此為年齡超過50歲者水腫最常見的原因;臨床表徵為慢性水腫且按壓後會出現凹陷,皮膚常因血鐵質沉積而呈褐色,甚至可出現皮膚炎或潰瘍,可能合併有靜脈曲張,常發生於肥胖者。2.深部靜脈栓塞:典型症狀為單側下肢急性腫脹、疼痛,且皮膚呈紅色;癌症患者、手術或受傷後肢體固定、臥床不動或血液凝固性異常升高的患者較易發生深部靜脈栓塞。3.淋巴水腫。4.心臟衰竭。5.腎病症候群、腎衰竭。6.肝硬化、肝衰竭。

7.藥物:抗高血壓藥物、荷爾蒙、糖尿病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抗憂鬱藥物。8.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起肺動脈高血壓,並造成下肢水腫。9.非特異性水腫:發生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在白天站立時體重可增加數磅,臥床後尿液排出增加、水腫消失。10.黏液性水腫:較常發生於甲狀腺功能低下者,但也可能發生於功能過高者。此種水腫不會因按壓而凹陷,常出現於脛骨前部。11.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骨折後常見。12.找不到原因之水腫:下肢水腫患者約有7-27%找不到造成水腫的病因。

身體活動時肌肉收縮有助於靜脈回流以及淋巴引流,減少液體堆積於血管內與間質組織;長期臥床或肌肉特別瘦弱者可能因靜脈回流及淋巴引流不良而出現水腫。坐太久或站太久且不動者,還可能因重力關係使水分堆積於下肢而發生水腫。

水腫中醫又稱「水、水氣、水病」。體內水濕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疾患。《素問.水熱穴論》、《景岳全書.水腫論治》皆有論述,水腫與「脾、肺、腎」三臟關係密切。《金匱要略》論水腫的治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其汗。」

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治宜祛邪為主,用疏風、宣肺、利濕、逐水;虛證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治宜扶正為主,用溫腎、健脾、益氣、通陽。

造成下肢水腫的原因很多,應先排除較嚴重的疾病或藥物引起者,若找不到這類原因,可先當成靜脈機能不全治療。若經治療後未改善,可考慮做心臟超音波看是否有早期心臟衰竭或肺動脈高血壓。

中醫針對個人體質,藉由針藥併用來調和陰陽,並配合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調整生活飲食方式,適度運動並給與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抬高下肢,避免接觸酒、咖啡和香菸,睡前泡熱水澡,按摩和伸展腿部。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