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當花蓮洪災責任歸屬還在爭執不休,國民黨立院黨團日前臨時撤案讓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付委,對審計長人事案也沒有杯葛,朝野和解似乎出現一絲契機。但行政院願不願在一星期內編足該編的預算?其實才是朝野對抗會不會持續擴大的關鍵,也考驗著民進黨的社會信任度。
由於行政院所提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未包含已經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軍人加薪、警消退休金提升,以及各縣市一般性補助款分配,國民黨團原本計劃在院會提案退回程序委員會,但在表決前一刻突然撤回提案。
就事論事,國民黨若將總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不但有高度的正當性,在法律上也完全站得住腳。因為《警察人員人事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今年一月就已三讀通過,並經總統府公告;行政院提出的覆議案也於今年四月十一日被立法院否決,依照憲法「行政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但行政院卻悍不執行,反而在今年九月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更扯的是,《軍人待遇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六月十日立法院就三讀通過,同月二十七日總統府公告後,行政院並未提覆議,也就意味當時並不認為「窒礙難行」,卻於八月二十二日聲請釋憲。顯而易見,這兩項預算一個是覆議失敗,行政院必須接受而不接受;一個是行政院連覆議都不覆議,反正都是依法必須編列卻不編列的預算,擺明要跟在野黨硬槓到底。這不只是藐視立法院,更是公然違憲,在此情況下,國民黨若將總預算退回程序委員會,自然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國民黨卻在表決最後一刻讓總預算案順利付委。主要原因是,國民黨深刻體認,雖然大罷免以大挫敗收場,證明民進黨的訴求不被多數民眾認同,但民意並不樂見政黨惡鬥;再加上花蓮洪災尚未平息,此時過度對抗,容易引起民眾反感。因此國民黨團決定先放行總預算案,只是要求立法院長韓國瑜召集朝野協商,希望行政院在一星期內依法編足該編的預算。
毫無疑問,國民黨團不想新會期開議之初就爆發朝野衝突;問題是,行政院對於朝野協商雖然表達願意共同參與,促進兩院的溝通與協調;但對《軍人待遇條例》及《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仍堅持已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與暫時處分,強調「假如憲法法庭認為沒有違憲,行政院會馬上進行調整,即時追溯補齊」。這就表示,行政院要在憲法法庭判決後再做決定。
然而,根據《憲法訴訟法》規定,憲法法庭審理案件時,參與評議的大法官至少要有十人,而且做成違憲宣告的判決,不得低於九人;目前僅剩八位大法官的憲法法庭,只能進行「不受理」的初步裁定,無法達到進行實質違憲審查的門檻;而且除非大法官補齊,否則就無法進行實質違憲審查。但賴清德總統先前提名的兩波大法官人事案,在立法院都遭到否決,甚至連民進黨團都有多人公然反對。這也就是說,行政院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短時間內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結果,拖到什麼時候?也沒有人能夠保證。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當立法院討論《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財劃法及中央政府總預算,「都是基於一種對行政院不信任的感覺」。試問,當行政院該編的預算不編,該執行的法律不執行,立法院就該信任行政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