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年紀大、聽不到是正常的吧?」這句話或許道出許多長者的無奈,但醫療專家提醒,高齡聽損並非單純的自然老化,若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仍有機會大幅改善聽能、延緩退化。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陳嘉思指出,聽覺退化不僅影響溝通品質,還可能增加憂鬱、孤立甚至失智風險,應積極診治。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三成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且多數為漸進性惡化。遺憾的是,許多長輩誤以為「耳背」是老化必經過程,延誤治療時機。陳嘉思強調,聽覺是可以被改善的能力,只要搭配個別化助聽器或復健策略,就能幫助長者維持清晰溝通與社會參與。
陳嘉思聽力師指出,對於重度聽損者,若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彰,則可考慮人工耳蝸植入。與助聽器不同,人工耳蝸可直接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刺激聽神經,是更深入的聽覺介入方案。不過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尤其高齡者需評估大腦可塑性與學習能力。目前臨床已發展出整合性人工耳蝸照護模式,術前將全面評估個案健康、認知、家庭支持及動機,並與病患充分溝通期待與限制,提升術後適應與成果。陳嘉思分享,一名七十歲水電師傅因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配戴助聽器無效,經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三個月已能聽懂簡單對話,一年內重返職場與社交生活。
術後調機與復健訓練同樣關鍵。聽力師將依個案調整設備參數、設計聽能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對語音與環境聲的辨識能力。陳嘉思表示,聽力師在復健過程中扮演關鍵橋梁角色,並與耳鼻喉科醫師、語言治療師通力合作,提供完整的聽覺照護。若家中長輩常有「講大聲一點」、「聽不懂內容」或看電視音量過大的情形,建議及早安排聽力檢查。透過專業團隊介入與輔具支援,讓長者重拾「聲」命活力,活出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