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花東知性旅 行囊滿是新體驗

握著親手打磨拋光的鋼筆,伏案疾書,文思泉湧。筆尖滑過紙面,沙沙之聲,時而輕柔如飛翔雲端,似凌空於樹稍之上,俯視山谷在眼底流暢滑過。而換行的頓挫,卻似浪頭綿延起伏,一波未平另波又至,猶如昂立船頭的勇士,專注於波濤間穿梭的旗魚,在最佳時機投出魚叉,享受著豐收的歡快。

 

這些描述都不是想像,來一趟花東之行就能體驗,在放鬆的心情中,讓自已重新充滿能量,提供再出發的動力。

 

松蘿野店

 

初聞這個名稱好像是一間山產食堂,但這兒不售餐食,卻是一間手工鋼筆及鋼珠筆的DIY小作坊。

創辦人葉佐蔚,原在台北從事裝潢工作,婚後回到花蓮鳳林老家,養起了大閘蟹,幾經機緣轉折,最後投身於手工木筆製造,並找到了創作的動力,夫婦倆熱情的指導遊客親手打造自己的筆,成為日常書寫的夥伴,或是送給特別的人最有溫度的禮物。

 

 

要在十數種木頭中選定個人的筆管材料,會讓人產生選擇困難。(記者傅希堯攝)

 

 

這是鐵刀木、這是黃檀,葉佐蔚如數家珍的介紹著桌上的十幾種木塊,這些就是要做成筆桿的原料,看著大家一手拿著木塊,一手拿著筆的成品細細比對,又不時的換一塊木塊,繼續仔細端詳,「來我這兒的人,都會有選擇困難,無一例外」,葉佐蔚說,除了難以決定選哪種木頭,還要決定是要鋼筆,還是鋼珠筆,這又得考慮 半天。

 

 

選定木塊後,進人了車床刨削步驟,一般來這兒的民眾都是第一次操作木工車床,葉佐蔚一邊示範如何操作,一邊為客人加油打氣,一般人一開始都不敢用力,經過一陣子的體會手感,大概三、五分鍾後就能稍微順手了,隨著木屑的飛散,與逐漸增加的成就感,木製筆桿就成形了,再經過打磨、拋光,上蠟程序,最後裝上筆芯,全世界獨一無二且只屬於你的手作鋼筆就完成了。

 

親手打造自已的筆,是前所未有的體驗。(記者傅希堯攝)

 

葉佐蔚指出,手工筆製作耗時、無法量產,但正好能表現其所蘊含的職人精神,每一枝筆都有自己的紋路與溫度,即使是剩餘的木料,也能製作出與眾不同的木筆,把思想與關懷都融入到創作裡,每一個人只要用心,也能做出最有獨特意涵的筆,讓重要時刻的簽名更具意義。

 

 

竹湖山居

 

幻想著如鷹般乘風翱翔,俯視大地!台東長濱竹湖山居就能助你完成夢想。

 

竹湖山居老闆賴金田指出,他原來是在山上種水果,也能給一家人溫飽,但後來猴子愈來愈多,所有作物都慘遭猴害,即使裝置各種防範設備,效果也十分短暫,聰明的猴子馬上就會能視破機關,依然故我地在果園內飽餐嬉戲,果農則是顆粒無收。仔細想想,這兒原本是猴子的地盤,人類反而才是外來侵入者,賴金田基於與猴群和諧相處的理念,所以改種猴子不愛吃的檸檬,但收益卻大不如前。

 

看不到盡頭的滑索,讓人感到緊張的恐懼。(記者傅希堯攝)

 

隨著地方創生的號角吹起,賴金在台東縣政所核准與輔導下,在海岸山脈的兩座小山峰間裝設了兩道滑索,其中長的九百公尺,短的五百公尺,長索道滑行時間約一分鐘。遊客站在滑索出發塔上,眼前是一片碧海藍天的廣袤,鬱鬱蒼蒼的山林就在腳下,彷彿融入天地之中,讓你所有的思緒起飛,深埋在經脈內的知覺,更似脫離了身體而浮游九穹之上,放鬆的自由讓人通體舒暢。

 

但是,隨著竹湖山居老闆賴金田的一句「下一位是誰?」所有的愉悅的輕鬆立即化為緊張的恐懼,目光順著九百公尺長的鋼纜滑索往前看,滑索盡頭的終點遠得幾乎無法看清,雖然全身穿著裝備,身上繩索的索扣也一再被檢查,但對懸空的不安與對高度的害怕,卻已佔據了全部的腦神經。

 

掛上吊繩,半坐在出發塔上,一顆心已懸到了喉嚨,猶如即將被執刑的囚犯,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老闆賴金田再度確認安全裝備無誤後,打開面前的柵門,在你背上輕輕一推,還來不及反應就已雙腳騰空,此時心情立刻由緊張轉為興奮,為了盡覽雄鷹的視角,目光掃描環視四週,就想紀錄下這難得的景像,一雙眼睛似乎都不夠用。

 

享受翱翔的快感,是非常難得的體驗。(記者傅希堯攝)

 

順著滑索繼續平穩的滑行,習慣了這凌空的姿態,心情由興奮轉為放鬆,才開始享受翱翔的快感,卻發現自已愈來愈低,離終也點越來越近,「怎麼這麼快,我還沒玩夠!」,貪婪地再看看四週,再用心享受這一次的滑翔。終於低於樹稍,在終點前滑輪被繩索上的減速器穩穩接住,身體慣性地向前擺蕩了兩下,玩完了!結束了?怎麼還不過癮?還想再滑一次!

 

眺港咖啡

 

來到了濱海的成功鎮,街道規劃為棋盤方格,整齊、寬敞且乾淨的街道,有著只存在古籍中雞犬相聞的悠閒與友善,但在街角卻有著一棟日式雙層建築,這是日本據台殖民統治時期,成功鎮支廳長菅宮勝太郎的官舍,台灣光復後,台東縣政府將這棟日式小樓賣給由高雄來到成功行醫的醫生高端立,成為高醫師的住宅,他也在隔壁興建名為高安醫院的診所,及基督教長老會教堂。

 

日據時代成功鎮友廳長的官舍,是和洋混合式設計的建築。(記者傅希堯攝)

 

數年前在文建會的支持下,使用九十餘年前材料工法重新翻修小屋,目前由自小在教會長大的翁悅菁,和她的先生張晏,接手此處並改裝成眺港Cafe,翁悅菁指出,這棟日式小樓承載著她童年回憶,木造主建建,上蓋鉛皮頂,搭配四根歐式柱撐出陽台,屬於和洋混搭風格,天花板內的屋頂主樑上,還釘著載明著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的日期、祈求神明守護的木牌「棟札」。

 

眺港咖啡保存著醫院的門面,提供漢方拿鐵等特色飲品。(東海岸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張晏原是在大陸修習中醫,並在當地行醫數年,在翁悅菁的情感號召下,回到這成功小鎮,開了民宿與咖啡店。眺港咖啡就位在高安醫院的原址,店內的招牌飲品,是張晏活用中醫專業,開發當歸、枸杞調味的「漢方拿鐵」,極具特色,並有加入決明子,清肝明目的「3C宅宅茶」,使用原住民常拿來做編繩的構樹的種子,推出香脆爽口的漢方拿鐵。

 

(記者傅希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