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科技部二0二五年「科普列車」活動進入台南站,台南大學附中自然科物理教師張銘傑帶領一年十三班學生,在台南文創園區擔任科學解說員,以四個緊扣台南特色的互動關卡,向參與的國小學童講解原理並帶領實作,讓科學走出教室,進入生活現場。
帶隊老師張銘傑表示,全國科普列車活動已邁入第十年,南大附中廿二學生在台南站擔任科學領航員,設計四個主題科學攤位,包括「藍曬圖的文創小舖 」─結合藍曬光化學反應與台南文創意象,讓小朋友親手完成文創藍曬作品;「變化球的奧祕」─以橡皮筋紙杯與棒球模擬馬格努斯效應,理解變化球旋轉與空氣力學的關係。
「神奇的非牛頓流體」—透過太白粉水混合物觀察「快速受力變硬、慢速受力如液體」的特性,理解澱粉小吃食材背後的流體科學;「誰來發電?」 —由簡易馬達、電磁感應與太陽能光伏裝置,探討台南邁向淨零的綠能科學基礎。
張銘傑說,附中學生在科普攤位中分組擔任解說任務,是跨年齡科學溝通能力的重要練習,把艱深原理讓小朋友聽得懂,是對理解的最佳驗證。參與學員紛紛表示,「原來藍曬圖是一種早期的化學影印技術」、「我也能投出王建民的伸卡球」、「太白粉水像魔法一樣變硬」,「原來科學離生活這麼近」。
四個科學攤位主題緊扣台南特色,附中師生期盼藉由這場科普列車活動,讓科學與古都的觀光文創、棒球運動、食農小吃、綠能永續等主題相遇激盪,能引領出「科學 × 地方」的獨特面貌,也讓更多學子在親身探索中找到科學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