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驅動水產副產物創新 高科大打造智慧加工新藍圖

循環經濟驅動水產副產物創新,打造智慧加工新藍圖。(記者陸瓊娟攝)

記者陸瓊娟/高雄報導

為因應氣候變遷與水產產業升級需求,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圈學院團隊於今年度整合多項農業部漁業署與地方政府支持計畫成果,展現從養殖、育種到加工與副產物利用的全方位創新能量,並於校內舉辦「水產永續與智慧加工成果發表暨媒合記者會」,邀請產官學研各界共同見證台灣水產產業邁向高值化、低碳化與智慧化的新篇章。

水圈學院鄭安倉特聘教授兼院長表示,團隊聚焦於氣候調適、安全養殖與副產物高值化三大面向,推動「氣候調適、食安強化、永續加工」整合策略,建立低風險管理流程,推動文蛤、鱸魚及午仔魚等養殖品項的安全升級;「文蛤漁電共生示範養殖場計畫」導入茶粕基肥與電解水防疫機制,兼顧能源利用與生態平衡。

在產業創新應用方面,侯智耀教授團隊執行「水產品多元利用開發團膳研究」,以石斑魚與鱸魚開發產後營養與情緒調理膳食,提升國產魚類於健康食品及團膳市場的附加價值。蘇豐傑助理教授則與謝淑玲教授共同推動「水產品加工廠副產物再利用計畫」,以魚骨、魚皮與內臟為原料開發寵物食品與機能性魚油產品,兼具環保、經濟與永續三重效益。蘇教授同時執行「雨生紅球藻負碳與商品化開發計畫」,建立高效二氧化碳捕集與蝦紅素生產系統,展現水產科技在減碳與循環利用的新潛力。

在育種與加工升級部分,潘婕玉教授以基因體學為核心,建立「白蝦跨體學精準育種資料庫」,成功鎖定抗病與高適應性基因,打造自主種源體系;黃志雄助理教授則主導「漁產品加工流程優化研究」與「魚類加工設備市場分析計畫」,導入智慧監控與自動化設備,推動加工廠數位化轉型,並結合加工廠商及設備廠商共72家業者簽訂合作備忘錄,建構「台灣水產加工聯盟」。

楊慶煜校長表示,此次水圈學院整合多項農業部與地方計畫成果,不僅展現學研團隊的專業實力,更實際協助產業解決氣候與市場挑戰,讓科研成果落實於生產現場,開創台灣水產永續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