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釜山會晤:黑潮之上的交易與沉默

蘇嘉宏

習近平(左)、川普(右)在韓國釜山會晤,美中兩國在競爭、摩擦與經濟焦慮的潮流中,試圖尋找一種「暫時的平衡」。(路透社)

韓國釜山,在歷史上無數次成為東西風浪的交界,二0二五年十月又迎來一場帶有世界重量的會晤。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的首次會晤,象徵中美在亞太區域的再度對話,也意味著,兩國在競爭、摩擦與經濟焦慮的潮流中,試圖尋找一種「暫時的平衡」。

根據報導,會面只持續一百分鐘,氣氛出奇地平靜。雙方的對話表面看似友好,卻刻意避開了包括台灣在內的所有政治地雷。會後在各自新聞聲明中,沒有任何具體協議、沒有聯合公報,甚至連記錄文件都未留下。習近平「無紙化」,川普也樂於將「口頭成果」帶回家。這場會晤成為一次「無紙協議」的政治事件。

川普在會後披露,美中雙方已在多個領域達成「具體共識」,其中,最先被提及的是芬太尼。美方相信中方將「非常強硬地」執法打擊源頭,美國則將把懲罰性關稅從百分廿降至百分之十。這是典型的試探性互信:川普給習一個「觀望期」,習則以「口頭承諾」保留彈性。

大豆與農產品也重返了談判桌。川普宣稱中國大陸將「立即開始大量採購」美國大豆與高粱,美國財長貝森特還透露,雙方已討論未來三年每年採購二千五百萬噸大豆的規模。對美國中西部農業州而言,這是可見的選舉禮物。對中國大陸而言,則是一場策略性的「緩壓」。

在船舶與海運關稅上,雙方也達成暫時性共識。美國取消了對中國大陸造船與物流業的懲罰性措施,並撤回原訂十一月起生效的百分之百加徵關稅。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出口得以維持動能,美國則暫時減輕通膨壓力。只是,這種「暫緩」的性質,本身就預留了隨時重啟的空間。

能源議題則有意外的延伸,川普表示,中國大陸有意「啟動採購美國能源的程序」,特別是阿拉斯加石油與天然氣,甚至可能參與該州的液化天然氣管線建設。很可能只是川普的片面之詞,但對雙方而言,都可作為象徵性的友善訊號釋放。

最敏感的部分,是稀土與晶片。川普宣稱「稀土障礙已經消失」,雙方同意暫停出口管制一年。中國大陸商務部隨後證實延後執行控制措施,顯示這確實是「給面子」的操作。至於AI晶片,川普透露中方將與輝達洽談採購,但不包括最新的高端Blackwell系列。這是一次「可談但不給」的動作:保持接觸,延緩出手。

更值得觀察的,是TikTok與科技禁令。根據美方說法,中國大陸同意讓TikTok美國分支轉入美方控制架構,華府則暫停一年新的實體名單限制。這是互相留路的安排,彼此都知道這不過是延遲對抗的時間。

至於台灣與烏克蘭,兩人皆有意有默契避而不談。川普只表示雙方將「合作尋找俄烏戰爭解決方案」,而台灣在整場對話與新華社通稿中也罕見完全消失。這種刻意的沉默,反而說明台灣正是雙方目前最脆弱的欠缺共識。

一句話總結釜山會晤:「有內容,無具體文件;有笑容,無政治互信」。雙方的信任尚未恢復,但都需要一個過渡期。對北京而言,這是穩住經濟信心、緩和外部壓力的契機;對川普而言,這是展示個人英雄主義風格的外交成果、修補自己弄亂的供應鏈節奏窗口。於是,在東亞西太平洋的黑潮之上,兩艘大船暫時平行而行。

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次會晤是一次「現實主義的喘息」。川普需要成果,習近平需要時間。沒有書面協議、沒有明確框架,卻有一連串足以撐起新聞標題的交易。這正是當代大國政治的特徵:形式柔軟,內核務實。

釜山港的夜色裡,海風吹過會場外的玻璃帷幕,遠處的貨輪燈火閃爍。那片海,正是黑潮北上的路徑。光與霧交錯之間,世界的兩個巨人暫時放下姿勢,以交易換取喘息,以沉默延續對話。

黑潮仍流動著,帶著這場無紙協議的重量,向未來緩緩漂移。                    (作者為輔英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