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掌握健康:常見肝膽腸胃手術的預防與準備》上輯

講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 雷浩然醫師
文字整理: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趙恩助理教授

為什麼肚子痛不能忍?

許多人把腹痛當成小毛病,能忍就忍。雷浩然醫師提醒:「肚子痛的背後,可能潛藏奪命急症。」。以下以4個最常見情境,說明怎麼判斷、何時就醫、如何治療與照護。

膽結石:有症狀才需要手術

膽汁比例失衡時,會先沉澱成「膽泥」,久而久之硬化成結石;年逾40、女性、肥胖、快速減重或患有糖尿病者風險較高。整體而言,約10分之1的人口帶有結石,且有8成終生無症狀,因此臨床原則是「有症狀才開刀」。當出現油膩餐後右上腹劇痛(稱之為膽絞痛)等症狀,才會建議以腹腔鏡切除膽囊;若膽絞痛反覆發作,腹部超音波是評估的首選檢查。手術後的6-12個月內,少數人遇到高油脂飲食可能出現「脂性腹瀉」或消化不良,但隨著膽管逐漸代償部分「儲存∕釋放膽汁」的功能,這些症狀多半會自然改善。

急性闌尾炎:出現「轉移痛」要快就醫

急性闌尾炎就像一枚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位於盲腸末端的闌尾一旦被糞石、食物殘渣或淋巴腫大堵住,便會發炎化膿。疼痛多從肚臍周圍或上腹部起步,於半天到一天內轉移到右下腹,常伴隨噁心、嘔吐或輕度發燒;這種「轉移痛」是極具指標性的警訊。統計顯示,一個人終身約有 5-7%機率遇上闌尾發炎,好發年齡集中在10-30歲。平日多吃高纖蔬果、充分飲水與規律運動,可減少便秘、維持腸道健康,進而降低阻塞機會;但一旦臨床診斷成立,及早以腹腔鏡闌尾切除處理,能避免破裂後的腹膜炎與敗血症,且住院天數與傷口疼痛通常都比傳統開腹來得更少、更短。

腹股溝疝氣:有症狀就該修補

腹股溝疝氣多因腹壁肌肉或筋膜出現裂縫,腸管在腹壓作用下擠出而成,成人約有6% 一生中會遇到,男性占9成。常見外觀是鼠蹊部出現會忽大忽小的隆起,咳嗽、出力或久站時更明顯;其風險因子包括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提重物與劇烈運動等,建議戒菸、治療肺病與便秘、減重並進行核心肌群訓練,以減少腹內壓對裂縫的牽扯。疝氣之所以要處理,是因為裂口只會愈來愈鬆,最怕「嵌頓」(腸子卡住、缺血),一旦出現疼痛固定、腫塊推不回去、嘔吐或發燒等警訊,須儘速就醫。治療以人工網膜(無張力)修補為主,腹腔鏡手術可同時評估雙側;復發率約2%,多數人隔天即可恢復一般工作,重訓或激烈運動則建議手術滿1個月後再逐步恢復。

以上介紹膽結石、急性闌尾炎與腹股溝疝氣的急症警訊,以下將接續探討胃潰瘍穿孔及手術相關準備。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