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澄
懸壺濟世,成語,在生活中經常以匾額等方式出現;是讚頌醫者仁心仁術、救死扶傷的高尚品德或醫術的頌詞。可是懸壺,究竟是懸的什麼壺?
葫蘆,古稱壺,即俗稱的葫蘆瓜,是古代道家的象徵之一。最早見於《詩·豳風·七月》中的八月斷壺,指的就是盛藥的葫蘆,即藥葫蘆。民間傳說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藥」的葫蘆,遊走江湖,治病救人;另太上老君精心煉就的不老仙丹,就裝在他的紫金葫蘆裡;《西遊記》中第五回:「大聖直至丹房裡面……,但見丹灶之旁,爐中有火,爐左右安放著五個葫蘆…」這些葫蘆,指的都是一種極環保的裝藥容器—輕巧、密閉又天然、易得。
而懸壺濟世出處何在?見《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中,原文略如下:cdns949newsed13費長房者,汝南人,曾為市掾。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唯長房於樓上睹之,異焉。……翁知長房之意,謂之曰:可更來,翁乃與俱入壺中。唯見玉堂華麗……長房遂欲求道,隨從入深山,翁撫之曰子可教也,遂可醫療眾疾。」
許多人認為費長房的事跡,多出自神仙傳,應是個虛構人物,事實上他是東漢著名的道醫。據史料,費長房所處的時代,曾經一場嚴重瘟疫,很多人喪命,十室九空,其中包括費長房的父母。而他自己也受到感染,癒後,自己四處尋訪名醫,學得精湛醫術,重返家鄉治病救人。由於費長房在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把一隻藥葫蘆懸掛在竹竿上,才有了?懸壺濟世」這句成語地誕生。
費長房的精湛醫術經民間輾轉傳說,漸被擴大與神化,將他歸於神輩仙流;而關於他個人的故事,就被寫進了《神仙傳》、《太平廣記》等。後世的醫者紛紛效仿,也把葫蘆懸掛在招牌上,結果懸壺濟世這則成語的名氣,就傳布得更廣,愈為人知。
宋代的蘇轍必也讀到《後漢書》關於費長房的故事,並在其《龍川略志》中寫下感想:「道士之行法者,必始於廉,終於貪,此長房所以失符而死也。」大意是說,開始的時候按照道法的去做,什麼也不要不求,但隨著名聲越大,遂起了「貪」名利富貴之心,就前功盡棄,這就是為什麼費長房致死之因。
費長房致死之因與懸壺濟世有離題之疑,惟個人以為重要之至。君不見,現今無論個人、團體、政黨……,初立之時,目標純良公正,惟一旦掌權並執政日久,弊端叢生、貪瀆四起,現敗亡象焉;豈可不慎!豈可不記!
葫蘆諧音福祿,象徵幸福與事業順遂;又葫蘆籽粒繁多,寓意子孫昌盛;崁入了固有文化與傳統的意義,成為獨特的文化載體。現今,仍有許多藥丸、藥水,材質為陶或玻璃,但均以葫蘆型包裝,隨身攜帶,小巧可愛又討喜,寓意更多的意涵。
因此,後來人皆稱賣藥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仍有不少行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的標誌,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製藥廠等沿用。
雖然記載這個傳說有些神話傳奇色彩,但是他二人的醫術令人讚佩,也因為這個故事的流傳,所以後人將行醫愛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無一例外,都是懸壺濟世,而懸掛的那個葫蘆更成了中醫的標誌。
看上面的典故,記載雖語涉傳奇,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藥葫蘆只不過是一隻盛藥的「藥壺」。或曰一種行醫、賣藥的市招—類如現今的廣告牌、板。不過,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願;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乾燥。從歷代史籍中得知,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哪裡身上都背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而且,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醫治很多疾病。
因此,後來人皆稱賣藥的、行醫的為「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歷代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仍有不少行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的標誌,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製藥廠等沿用。
文化寓意與歷史典故
吉祥象徵福祿雙全:諧音「福祿」,象徵幸福與事業順遂;
多子多福:因籽粒繁多,寓意子孫昌盛;
長壽健康:與壽星南極仙翁的拐杖葫蘆關聯。
總結
葫蘆「賣的藥」既指其實際藥用價值(如利水消腫、艾灸載體),也涵蓋文化隱喻(懸壺濟世、吉祥符號)。
比喻事情的究竟。一般用以表示不知對方心理在做的是什麼打算。《文明小史》第五回:「太尊只是悶住不響,究竟不曉得葫蘆裡賣的甚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