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子維 畫/紀宗仁
造夢與作夢
與小說《共和國之夢》同名的篇章〈共和國之夢〉,幾乎描繪了臺灣民主化的過程,也利用這樣的背景凸顯出臺灣社會所面對的議題:「中華民國」與「臺灣」。進一步產生出第三勢力的本土派。不過故事中主角鄧飛鴻卻被叫醒,原來他所想像的是一場夢,關於臺灣的夢。
故事從八二三炮戰開始。那時在軍營當中並不能書寫家信,否則便會被受到軍法的審判。而年少的鄧飛鴻便是在軍官學校調派至金門支援八二三炮戰的士兵,也是在那時鄧飛鴻因砲彈的轟炸而使得雙腳受損。在故事當中,年老的鄧飛鴻憶起戰場上的往事、「本土英雄」的稱號,於廣場上號召群眾,批判過去獨裁統治的「老K黨」以及令民生衰敗的「綠營」、共機試射砲彈等等議題。號召所有第三勢力團結起來,以鄧飛鴻所組成的「臺灣本土聯盟」為中心開始連線,將散落的各個小型政黨,如編織般組成一張巨大的網。
利用這樣的網,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攻勢,由下而上、潮水般地抗議,佔領立法院,更使得老K黨的主席不得不由本土派的人士接任。又使得總統「阿德」延攬本土派的人士進入內閣。故事似乎就這樣巧妙、滑順地平息又開處美麗的花朵。但隨後在第二天便被檢調單位以涉嫌叛亂、違反國安法、侵占政治獻金進行調查與偵訊。如同現實社會一樣,在每個案情未獲得證實、審判,謠言與報導便竄入了大街小巷。這是小說的情節;卻也是一種寫照。
在故事中,於檢調偵查時鄧飛鴻病倒了,總統「阿德」也藉機使得第三勢力的內部起鬨。鄧飛鴻開始懷疑所有身旁親友、親信,相信他們一定是眼線,變成了不忠誠的人;而在面對檢調單位所提供的各種不同的照片、監聽檔案等等證據,被稱作民主之父的鄧飛鴻,卻變成了他所討厭的政客;如同前述,被許多名利困在了巨大的迷宮之中。
但是話鋒一轉,鄧飛鴻卻又想起他曾經在軍官學校的日子,曾經扶持本土派的「阿德」當選總統,並且想當讓臺灣人出頭天。但鄧飛鴻沒有離開過醫院,一切如同想像、一場囈語。究竟這是不是一場夢,或許在書中無法完全地解讀出來;但能夠確定的是,鄧飛鴻所追求的第三勢力依舊是消失了,那個名為臺灣的夢似乎也如同泡沫般消解了。
接續著的最後一篇〈夢想家的革命〉,則是描述了故事中所發起「反貪腐,天下圍攻」的社會運動與抗爭。在現實生活當中,於新聞上我們看見的社運總是充斥著各種的訴求;但是履彊所寫下的是社會運動背後各個政客背後對於群眾的調動、煽動,甚至是對於抗爭者的「鎮暴」行動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專屬於履彊的技能,綜觀政治之後所寫下的種種:當權者的責任政治、社運背後主導的人手。
在故事的最後,是以一句:「支持阿總總統就是支持台灣」漸漸使得抗爭平息。而結尾也道出這樣一場社會抗爭又如同大夢初醒般,感到眩暈。兩篇的連貫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現實社會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抗爭與運動。但是這些運動都成功了嗎?有達成目的了嗎?還是上了街頭就完成了我們的夢、追逐。
在政治包圍當中,有人是造夢的人:喚起群眾對抗不公不義的事情,推翻高強與拒馬、鐵絲網,靜坐在大街以意志對抗當權者;而有些人是做夢的人:以為一次小小的革命就能達成目的,從此無憂無慮地世界與社會便改變了。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究竟是造夢的人,還是做夢的人呢?
以書寫回應社會
在履彊的書寫當中,必然在部分篇章有著對於政黨的好惡、意識形態的選擇、議題偏好……,可這也是政治書寫所難以避免的。所謂政治,即是一種選擇,而進入到書寫必然也將發生。不過在《共和國之夢》無論是對於時局的批評、政黨鬥爭,履彊的筆下似乎持續地保持著一個初衷:「永遠是熱愛腳下的土地,是為了所在乎的土地而書寫」,這也是在本書當中最難能的。往往政治書寫總被化約成一種背書、意識形態的增強。但在履彊的文字中,卻是試圖找出對於家、國一條更好的出路。
在《共和國之夢》展示了各種不同政治的型態,甚至可以說是平常最不為認知的細節;履彊在筆下雕刻而出,不但是批判,更多的是揭露。揭露看似光明的政治環境之下,依舊隱藏著各種的暗鬥與競爭。那是履彊出走於政治二十年時間所寫下的,所想要告訴所有閱讀者一件「公開的秘密」。政治是可以成為書寫對象的,不是單純地停留在想像烏托邦式的生活,而是真正地面對當代社會的政治現況,進而批判、反思,那是文學力所能及之處。
書寫的力量是強大的,也如同一種武器,刺向我們所認為不公、不義、不正確的所在,於序〈政治的參與、反省與反叛——「共和國之夢」的覺醒〉當中,履彊便寫下:「我知道,是我該動筆的時候了。」適逢二○一八至二○二○年,政治局勢的各種變化與風波,文學與文字便是崛起的時候。又譬如二○二五年對於政治人物監督或捍衛,許多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文藝工作者利用不同形式的展演、創作,回應政治時局,而文學便是在其中調停、動員。之於社會,文學看似是微小的,但當文學的筆畫交織時,便是一幅巨大的知面,試圖覺醒與崛起。
面對政治,每個人都有所偏好與想像,在履彊《共和國之夢》中,所想要展現的便是一種對於現況的反思,正如「事物並非理所當然」,小說《共和國之夢》所揭示的便是對於政治現況的反思,以及在政黨爭論之間,身為人民如何起身、發聲,並且再進一步想像「什麼才是我們要的家國?」「什麼才是我們認為『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