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一名53歲貨車司機因長期駕駛長途車、久坐少動,突然出現呼吸急促、胸悶氣喘症狀,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罹患急性肺動脈栓塞。住進加護病房經每天施打抗凝血劑2次,治療5天後呼吸逐漸穩定,脫離危險期。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指出,長時間久坐、活動量不足,加上肥胖、抽菸、服用避孕藥等生活習慣,都是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子。當血栓或其他栓子進入肺部血管,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會造成肺部血流受阻、氣體交換困難,嚴重時導致急性缺氧與心肺衰竭,甚至可能在短時間內奪命,因此肺動脈栓塞又被稱為「沉默殺手」。
肺動脈栓塞的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為是心臟病或氣喘。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血、暈厥或心跳過快等情形,應盡速就醫。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可防止血栓惡化及新血栓形成;若症狀嚴重,則需進行溶栓或導管取栓治療。
吳柏青表示,多數肺栓塞由下肢或骨盆靜脈形成的深層靜脈血栓(DVT)引起,當血塊脫落隨血流進入肺部便造成栓塞。
長期臥床、手術後活動受限者,以及長途旅行、開車或坐飛機時間過長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此外,癌症患者、慢性病患、年長者、肥胖與抽菸者,或曾有血栓病史者,也應特別注意。
預防深部靜脈血栓是防止肺栓塞的關鍵。吳柏青提醒,久坐或臥床者應定時活動雙腿或抬高下肢,必要時可穿著彈性襪促進血液回流;術後患者則應盡早下床活動並依醫囑使用預防性抗凝藥物。同時,戒菸、控制體重及維持規律運動習慣,都是降低血栓風險的有效方式。尤其貨車司機、上班族或經常長途飛行者,應養成中途活動的習慣,哪怕只是下車伸展、踱步幾分鐘,也能有效減少血栓形成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