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餘光如歌

文/大王子 畫/黃騰輝


有些記憶,總在聲音將盡處浮現。不必刻意回想,只要一首舊歌響起,我們便能沿著旋律,拾回那些來不及好好說完的愛與傷口,在一次次重播之間,一夜長大。

餘光總是如歌,我還記得高二舞會時,聽到梁靜茹〈如果有一天〉這首歌,便為其中深刻的惆悵所震撼,那是多麼驚心動魄的聲音?感傷的是青春歲月聽聞的旋律,總固執標記著世紀末的華麗,為青澀的情感刻下草率的初稿,成為無法複製的類比鄉愁。

那年的梁靜茹,懷抱明星夢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錄製第一張專輯《一夜長大》,過程並不順利,歷經反覆重錄與自我懷疑,甚至一度失望而遁逃回鄉。後來,靜茹終於發行了專輯,卻遇上九二一大地震,整個宣傳期被無情震碎,歌曲中的女孩始終來不及長大。直到隔年發行第二張專輯《勇氣》,才讓大家聽到了她的名字。而〈一夜長大〉始終湮沒於震落的土石堆中,成為遺址般的傳說起點。

副歌裡那一句:「愛讓這女孩,一夜長大。」如今聽來,彷彿是她生命的註腳。靜茹的戀愛故事曾如童話,在眾人祝福與媒體關注中步入婚姻,卻在數年後畫下句點。婚變消息爆出時,許多人感到錯愕,一夜長大的她並未公開控訴,只是默默地,把那些破碎心事藏進歌裡。

多年後的某個午後,耳機裡忽然響起那首舊歌。那瞬間,我被拽入一段過往:演唱會上的聲光、仲夏夜的熱情、離散的預感與未盡的話語,一一隨著歌聲浮現。那年初識〈一夜長大〉的我太過年輕,根本不懂「幾乎成真我們的家」的深意,如今大概懂了,卻也懂得太多。

靜茹的眼淚,是她歌聲裡的另一種標記。唱〈分手快樂〉、〈可惜不是你〉、〈慢冷〉時,她常在舞台上潰堤,只因那些故事都是真實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像是當年沒能好好說完的告白,經過歲月洗鍊後,方能娓娓道出。每一次唱起,都呈現了情感的驟然斷裂,與人生若只如初見的喟嘆,顫抖著未癒合的痛楚。

「愛讓這女孩,一夜長大」,如今,靜茹已從土石堆中長大了。而靜茹的歌,竟也標記著我們一段又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那些分手、惋惜、錯愛、背叛、與走著走著就散了的路口,都是歌裡的故事,以淚水釀成了歲月的餘光。

後來,在無數夜裡終於長大的我們,不過是沿著她的聲音,慢慢理解愛的定義,理解會呼吸的痛,也接受了自己曾經不夠成熟。於是,那些執迷的月月年年,仍有歌聲替我們封存著無法清晰定義的情緒。還好我們有歌,哼著哼著,總讓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語,都有了安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