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廟宇承載豐碩多樣的傳統工藝,如同一座座展示工藝、文物的博物館保存這些珍貴文資,市府啟動「宮廟博物館」計畫,今年共有七間廟宇順利通過「宮廟博物館」認證,分別為七股區玉勅寶安宮、佳里區善行寺、仁德區大甲慈濟宮、北區鄭子寮福安宮、柳營區柳營代天院、南區萬皇宮及中西區馬公廟。
文化局表示,廟宇作為市民生活重要場域,也是向大眾展示傳統工藝與文資教育最佳平台。透過「宮廟博物館」概念,協助廟宇系統性盤點與認識自身工藝資源,也提升文物保存與管理能力,企盼未來以更生動親民方式,展現傳統工藝,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廟宇、了解並欣賞匠心之美。
此次共十三間廟宇申請,經初審、兩年培力,課程內容涵蓋廟宇常見的傳統工藝介紹、工藝品盤點與保存方法及運用解說文宣與社群媒體推廣等,各廟宇整理相關資料,如玉勅寶安宮與樹林國小和社區合作,共創導覽手冊;大甲慈濟宮創設文物管理系統;萬皇宮以時間與主題分類工藝導覽路線等;七間廟宇皆展現其在保存與推廣工藝上的努力與成果,最終通過認證。
文資處表示,獲認證廟宇將個別擇期舉辦授證儀式,表彰各廟對傳統工藝保存貢獻,期待更多廟宇加入行列,共同守護並推廣台南深厚的傳統藝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