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抗疫 維持身心平衡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國內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或滑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心理師籲透過正念練習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

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要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應用不適當的行為因應,反會加深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

余錦星說明,透過正念練習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時,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方式觀看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的想要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

余錦星表示,除了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

余錦星說,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是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於身心的健康和免疫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