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治未病>三伏貼 冬病夏治

三伏貼!大家經常聽到的「三伏貼」,到底是什麼呢?此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其實就是在三伏天期間藉由中藥藥餅敷貼在穴位上,達到保健的功效。三伏的定義可以從南朝《荊楚歲時紀》得知:「夏至後第三庚(一庚是10天)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從初伏到末伏的三伏天又稱「伏夏」。「伏」有陽氣潛藏、積蓄之意。這段時間雖然不像夏至前有那麼多的日照陽光,但卻是一年當中暑氣最旺,也是最炎熱的時候,同時為陽氣積聚最多的時節。此時,氣血趨於體表,皮膚腠理完全打開,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吸收。

中醫使用一些溫通性質的藥材,例如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等中藥磨粉後,以薑汁調和,製成膏藥,根據患者的症狀來選擇適切的穴位部位。例如,有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症狀者可以敷貼於定喘、大杼、風門、肺俞、膈俞等穴位,提升陽氣,提昇免疫力;而子宮偏寒的女性,經常飽受經痛、月經不規則或不孕的困擾,也可以利用三伏貼來去除體內寒氣,溫腎暖宮。不過敷貼治療須經由中醫師的診斷評估,也可同時搭配中藥調理,若有皮膚發炎、發燒、喉嚨痛或懷孕婦女、一歲以下嬰兒等不適宜。

而預防性醫學也是中醫的範疇,「冬病夏治」的概念源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冬為陰、夏為陽。「冬病」可以定義為好發在冬季或於冬季加重的虛寒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反覆性感冒、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瀉、關節冷痛痹症、抑或是宮寒相關症狀。「夏治」則是法於「天人相應」之理,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變化,而人體於夏季三伏時令期間,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措施,對於虛寒性疾病治療及預防有事半功倍之效,且可以增加人體抵抗力。

(作者∕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黃千瑞)

即時

眾怒!逛市場狠甩女童10多記耳光 警追查狠婦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南市東區崇德市...

民眾爬鶯歌石步道昏倒 消防上山搜救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有民眾於昨(1...

好市多賣場產品標示疑義 中市食安處稽查釐清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好市多北台中分公司產品...

毒品藏床下想裝傻 土城警一舉破獲毒品及侵占案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警察局土城分局...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