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種罕藥排隊等待「給付」健保署:9藥納審查 SMA新藥在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罕見疾病藥物又被稱為「孤兒藥」,由於市場小、開發成本高,費用非一般家庭能負擔。針對罕病基金會呼籲加速罕藥納健保,健保署表示,現階段有9項藥品在審查階段,SMA基因治療用藥在列,過去健保從未將罕病基因治療藥品納入給付,可能成為健保第一次面臨的挑戰。

罕見疾病基金會2日舉辦記者會公布台灣首次罕病民調,發現9成民眾支持擴大罕病醫療照顧,目前等待健保給付罕藥共23種, 呼籲早日實質獲得給付。

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基金會提供的正在等待健保給付的23種罕藥,其實已有一種藥品從本月1日起給付生效,為多發性硬化症膠囊劑型用藥,這種疾病本就有健保藥,膠囊劑型用藥是共同擬訂會議新通過的藥品,讓病友用藥選項增加,預估受益170人。

另,有3種罕藥共擬會已通過,分別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龐貝氏症及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用藥,現階段正與藥廠確認供貨意願,若與廠商討論順利,預估最快皆可在今年上半年陸續生效。

張惠萍也說,還有9項罕藥目前已在審查階段,其中包含SMA基因治療用藥也在名單中。以往健保從未將罕病基因治療藥品納入給付,對健保而言,可能成為第一次面臨的挑戰;除SMA新藥以外,其他審議中的用藥包含治療卓飛症候群、萊伯氏先天性黑曚症及泛視神經脊髓炎等。

其餘罕藥有5項由廠商自行撤案、4項藥品廠商還沒提出申請,共擬會決議不同意收載的有1項藥品。張惠萍坦言,由於罕病藥物較特殊,個案數少、臨床試驗都不長,所以療效及安全性的不確定性高,從去年底到今年健保在納罕藥遇到一些挑戰,近年罕藥價格額外昂貴,因此特別耗時與廠商議價。

她表示,去年衛福部修訂藥物給付標準,未來若效果不彰,還可能要求廠商合理還款。去年健保新藥預算執行率9成,希望今年能提高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