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臘八粥的回憶

■梁征

「老太太,你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我們小時候盼過年是從盼臘八開始的,因為「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臘月初八是一個傳統節日,是年前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小時候,過了臘八,就是家家戶戶最忙的時光。街上的孩子們相互追逐嬉鬧,新年雖然還沒到,但年的味道卻日漸濃郁。

記得小時候,臘月初七晚上,奶奶就把紅豆、綠豆、糯米、花生仁、紅棗等淘洗乾淨,加水放進瓦罐裏,然後找來柴火燒火,再把瓦罐放在火上烤,等瓦罐裏的水燒開後,奶奶便用火鉗夾住瓦罐的脖頸把它挪到火堆邊緣的火灰裏蓋上蓋子慢慢地煨,奶奶說只有煨了一整夜的粥吃起來才又糯又甜,軟滑適口。

兒時物質貧瘠,玩具少之又少,無聊之下,我喜歡用火鉗夾火炭玩。一邊玩著火,一邊看著似乎沒有動靜的瓦罐,恨不得臘八粥馬上就熬好了。我便把夾到的炭火碼在瓦罐底邊。奶奶看見後總是會把它們撥開說:「粥是煨熟的,大火熬的粥不好喝。」於是,我只好玩著炭火,奶奶嚇唬我說,「你可別玩火了,不然晚上又該尿床嘍……」我怕尿床,於是就丟下火鉗撲到奶奶懷裏纏著她給我講故事。

奶奶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北宋時期,有對夫妻勤勞節儉,心地善良。他們的兒子長大成人後,什麼活也不幹。老倆口給兒子娶了懶媳婦。過了幾年,老倆口去世了。小倆口依舊好吃懶做,沒過多久,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進了臘月,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小倆口饑寒交迫的蜷縮在涼炕席上。四只眼睛滿屋搜尋,突然發現牆角炕縫有幾粒豆米,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放進鍋裏,煮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自此,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都煮一鍋雜八粥讓孩子們吃,並給他們講述這雜八粥的由頭。因為雜八粥吃在臘月初八,所以就叫人們就叫它「臘八粥」。

故事聽完了,我也進入了夢鄉。第二天一覺醒來,洗刷完畢後,奶奶總會給我盛上滿滿一大碗加了黑泥糖的粥,我喝著粥,吃起來比平時的粥香甜些。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先把熬好的第一碗粥敬給祖先,然後敬父母,最後全家人一起喝粥。這時候,大家圍坐一起,溫熱香甜的臘八粥給寒冷的臘月帶來了絲絲暖意。看著我們吃飽喝足的樣子,奶奶非常開心。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雖然那時人們的生活水準並不高,但臘八節卻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樸實願望,暖暖的臘八粥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脈脈親情。

光陰似箭,我離開故鄉三十多年了。現在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讓我們仿佛每天都像過年一般。如今,當我們想喝粥再也不必費那麼多工夫了,點一下手機上的按鍵,快遞員就會把粥送到。在這個臘八節,我懷念的是記憶深處的味道,那不僅是過去奶奶親手熬制的臘八粥,更是兒時深印在腦海中的快樂時光,是心底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