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另一個角落

  • 劉治萍

關於寫作的個人特殊癖好,1954年以《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曾如此分享:「有時,在某地寫作會比在另一地寫更好。也許此即所謂:把自己移植到他處。我想,人和其他生物一樣,也需要同樣的移植。」美國籍的海明威,在1921-1926年賃居巴黎期間,寫作生涯才剛起步。他慣常一大清早走路兩分鐘,到「一個潔淨、明亮的地方」丁香園咖啡館,點上一杯「歐雷咖啡」(cafe au lait,即咖啡加牛奶),坐在透光窗邊,熟悉的大理石桌旁,開始一天的寫作,直到黃昏。

咖啡,這烙印了火吻的黑色糖蜜,自十七世紀初,威尼斯商人經由通商航線,將咖啡推廣到世界各地。1650年,英國牛津出現西歐最早的咖啡店;1654年,威尼斯街頭開張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咖啡的香濃,便靜靜地擄獲了世界各地的人心。

咖啡的柔和酸味,像心中掛念的人兒,那樣隱隱約約。煎焙後的咖啡豆,提煉出苦得說不出話的愛情,加些糖吧,請你,好嗎?愛情怎能只讓一個人無法自拔!再加些奶精吧,對味的咖啡誰不想要?咖啡的香醇、優雅品味,塑造出人文氣息濃厚,讓人甘願再三流連在沉思、追夢與放鬆的咖啡館中。

咖啡館造就了不少的文學、藝術家,卻不只有巴黎塞納河左岸林立的咖啡屋而已。在世界各處大賣了三千萬冊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就是單親媽媽羅琳(J.K. Rouling)在英國愛丁堡住家附近的尼可森咖啡館,利用當時三個月大的女兒潔西卡安睡嬰兒車的空檔,以一杯卡布奇諾咖啡果腹,飛快又斷續寫了五年的成果。

咖啡館裡沒人干擾嗎?羅琳在這兒寫作,孩子時睡、時醒、時鬧,招來許多異樣的眼光。好在這兒盡是悠閒,還有些許慵懶,人人都沉浸在迷濛氤氳,思維無限飛颺的國度裡,讓一口口的啜飲,盡情去探觸靈魂最深處的原始感動。咖啡館裡只能討論文學或藝術嗎?在「死亡咖啡館」可不!自2011年,倫敦開設第一家名為「死亡」的咖啡館,人們可縱情討論生死或瀕死前的話題;現今,「死亡咖啡館」已風靡全加拿大,甚至陸續延燒至更多的國家、城市。

咖啡館真是尋求心靈解放的另一個寧馨角落。羅琳在「尼可森」得到一杯杯同情的免費咖啡;海明威在「丁香園」時,他形容自己「像一頭在灌木叢裡瞎眼的豬」。咖啡館裡不只賣咖啡,還賣各類的酒。二○年代歐洲人視酒如食物般正常且無害,認為酒是汲取幸福健康和歡樂的泉源。寫《大亨小傳》一舉成名的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因躲不過酒精誘惑,終至無法再度翱翔於文學國度。而海明威卻自我約定:在晚餐前、寫作前和寫作時,絕不碰酒。

讓自己像個帝王般,在咖啡館裡細細啜飲喜愛的咖啡吧!如果你想來這兒尋覓創作靈感的話。

即時

幼兒多元體驗 下半年33場次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為了讓小朋友增...

友善電動機車 車行可獲補助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基隆市政府推動...

毒蟲情侶檔拒檢逃逸 無辜騎士慘遭撞飛送醫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中和警分局南勢所員警昨...

可疑男持袋徘徊 三重警逮「誠實通緝犯」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三重警分局三重派出所員...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