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三十四屆院士,其專長為碳化學與全球變遷,足跡遍及三大洋,論文著作等身;校方指出,中研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象徵臺灣最高學術榮譽,陳鎮東也是中山大學創校四十四年來,首位在校時即榮膺中研院院士殊榮的教授。
中山大學表示,陳講座教授研究範圍遍及三大洋及南、北極,是全球碳循環及生態研究先趨之一,曾獲得象徵生態學領域最高殊榮的日本琵琶湖生態獎與日幣五百萬元獎金(等同於當時美金五萬元);琵琶湖生態獎每兩年頒發一名日本籍與一名非日本籍的卓越研究者,陳講座教授是臺灣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學者。另外,他也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副主席長達七年之久,此番獲選為中研院士,實至名歸。
此外,陳鎮東去年更榮膺亞、澳洲區海洋學者評比第一名。在最新的全球一五五四二位海洋科學領域學者排名數據中,他的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去年由全球第八成功晉升至全球第七。
陳鎮東表示,在一九七0年代尚未出現全球變遷概念時,他即另起爐灶,考慮再三後選擇發展新領域海洋碳化學。一九八四年受延攬回台,開始關注全球變遷,意外成為全球變遷議題的先驅。在他參與領導的大型國際邊緣海研究計畫中,首度指出過去誤以為長江是東海漁場營養鹽的主要來源,實則黑潮深水湧升到東海大陸棚,帶來生物生長所需的磷,用科學研究數據證實並導正。相關研究,為臺灣在全球變遷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陳鎮東早在一九九九年即指出,日本海深水可能於兩百年後耗盡氧氣,如今此跡象更為明顯。二0一七年在國際頂尖全球變遷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中,更報導了由於全球暖化,日本海深水消耗氧氣所造成的酸化,更甚於因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溶入表水後所造成的酸化。此項警訊,已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列入五年一度的報告中。
中研院現有院士二七一人,新科院士出爐後,增至二九九人;名譽院士原為十五人,增加至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