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3兄弟,打造老家同住樂融融

 余家三兄弟的住家形式半月。
 文圖/張淑娟
浪兄弟一人一座,
形式半月,
呼應著後山七座崙仔,
猶如七星伴月,
再圓父親遺願,
為大印太上老君建廟供奉。

 余清連(中)余清山(右)和余清永三兄弟正籌建背後的道祖廟宇。
余清連、余清山和余清永三兄弟同心協力在杉林老家打造休閒園區,原本只是七釐地的三合院,在兄弟同心協力下購得鄰近土地,打造出一公頃餘的綠地庭園,大哥出錢蓋了三座房舍,兄弟一人一座,形式半月,呼應著後山七座崙仔,猶如七星伴月。余清連說,自己只是上班族,想著兄弟能聚一起,總算如願蓋了房,如今三兄弟則想圓父親的遺願,為父親半世紀前拾得的大印太上老君建一廟供奉著。

 余父拾大印,迎回太上老君

 余家三兄弟的父親余見萬為了生計,從高雄內門搬到台東謀生,一直做小工,經濟並不理想,之後又遷到小份尾,山上出入不方便,就以計程車載客貼補生計,也方便山裡人家出門,有一天午睡中彷彿有人叫車,余見萬醒來依約前往,等不到人,卻在地上發現有一個破碗裝著一個印,見著新奇就拾回家去,從此這枚印就成了余家一分子。
 余清連表示,這輩子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工廠擔任設計工作,每天騎著腳踏車上班,月領六千元薪水,由工廠的最基層員工做起,慢慢一點點累積經驗,退休之前已是工廠的總經理。他說,只有認真的人最後才能走到巔峰,所以做到總經理之後就辦理退休,蓋了房子當起房東來,一生的際遇都在自己掌握中,因此也有餘力為杉林老家做一些貢獻,打造一處寬闊的休閒教育園區。
 余清連說,父親余見萬是媽祖的乩身,拾得的該枚大印,在隔壁賣菜鄰居的協助下,起會標會雕刻了一尊道祖金身。余清永表示,父親是媽祖的乩子,曾閉關七七四十九天,而大印所刻太上老君,就在雕刻金身之後,更成了余家守護神,守護著全家,余家兄弟也以道祖精神勉勵自己,一切要以善念出發,事業順遂或許都是這些機緣庇佑。

 余家原本七釐地,如今有了一公頃多的庭園綠地。
 三弟棄戎,補教界闖出名堂

 余清永表示,從小自己就怕失敗,一直告訴自己要成功,且立志要當老闆,所以當了七年的職業軍人,雖然每個月領四、五萬元,上班又輕鬆,但自己不滿足於如此的薪水,直認為每個月至少要賺十萬元以上,因此就由軍中退役,開了印刷廠當老闆,心想只要自己秉持著軍人的精神,認真打拚,肯定可以闖出一番事業,所以清晨五點就起床,晚上十一點才睡覺,只是印刷業卻未能帶來順遂的事業,印刷廠還被倒了債,但他並未因此受到打擊。
 余清永說,到底該做什麼事業呢?當時正好有朋友想合夥開補習班,只是自己不是老師,對教書也沒興趣,但心想教育事業就是善的事業,傳道授業解惑很好,自己不會教沒關係,就請專業老師來上課,因此補習班從一開辦的數十人,很快成長到千餘人,如此的學生數都比當時一間小學人數還要多人,熟識他的人都叫他「校長」。

 余家兄弟珍惜著父親拾到的大印,同時也買了許多古件莊嚴保安壇。
 父親堅持,兄弟同心起大厝

 大哥余清連表示,廿年前,沒有地也沒要錢,父親就一直說要另外蓋房子,並把三合院的屋頂撐高,兄弟們想既然三合院要撐高,那麼應該先把三合院做整理,蓋房子以後再說,只是父親堅持著要先蓋房子,但余家就只有七釐地的三合院,父親卻想要蓋房,當時根本沒有餘錢新建住家。余清連說,奇的是附近人家主動找上門要賣地給他們,且土地價格並不高,讓他們順利買了四分地,父親就要他們兄弟在四分地上建房子,還劃了興建的位置,沒有閒錢的兄弟們不解,不可能回來山上住,也沒錢,為何父親堅持要蓋房子,還說用鐵皮蓋也行,反正就是要蓋房子。
 就在父親堅持蓋房之後經過兩年,巧遇一名日本設計師協助設計了房子,一屋三十六柱,比建大樓還多,卻只是兩樓和一樓建築,可說相當特別,三兄弟對如此設計也覺得建特別一點好了,這樣也能讓父母親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先建了中間二樓的房子做為大哥所用,兩兄弟也分別在大哥房子兩側建了一樓屋宇,特別的是三座屋宇正好是半月形位置,相映後山七星「七座崙仔」,被譽為「七星伴月」。余清連說,蓋三棟屋宇花了兩年時間,加土地總共要四千萬元,沒想到竟蓋起來了,且十多年前,如此大筆費用,說也奇怪,需要支付款項時就會有錢進來,三兄弟的同心協力,總是能圓滿一切。

 二弟伴雙親,一手規劃園區

 余清連表示,一切似乎都是已安排好的,要土地就有人主動要賣土地,蓋房子的錢竟也在短短幾年內有了,兄弟們齊心似乎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二弟余清山負責陪伴著父親,老家的環境都是由余清山負責,如今規劃休閒園區的綠美化工作,也是由余清山提建議,兄弟們討論確定,所以哪個範圍該種桂花,哪個地點該種七里香和羅漢松等,都是用心研討過的。余清山說,原本購來的土地有種作物,現在全數規劃為休閒園區,所需要的花草樹木,經考慮氣候關係,決定種植桂花和七里香,晨暮各有香氣,兄弟們都喜愛。
 由於伴月的三座房子建好後,兄弟就讓父母趕緊搬入,這也讓父母親在晚年時,得以住在較舒適的房子裡,不過父親也一直希望讓道祖也有一處安身的好地方,只是三兄弟的事業實在是難有龐大的資金來想建廟的事,因此就未能立即協助父親圓滿心願,直至九十八年父親走了,三兄弟只能把父親遺願暫放著,但不曾忘記。

 一場大火,重建三合院契機

 余家老舊的三合院遇雨會漏水,有一次電冰箱電線走火發生火災,兄弟們見狀,決定重建三合院,讓供奉其中的道祖能有一處較完善的處所,全家人商量了一下,估算重建費用約需七、八百萬元,因此先建一鐵皮屋將道祖移至安放,拆了三合院準備重建,這時又想到,父親曾表示要將三合院屋頂撐高的遺願,只是若真是要建廟就不能草率行之,經費也龐大,這讓重建三合院的腳步慢了下來,三兄弟一邊思索著一邊請人設計,但總不符合需求,就這樣由一0一年想要重建,又經過了許多年,兄弟們也陸續在身體上有了一些狀況,這又讓兄弟們不得不更用心去思考三合院重建之事。

 大哥邏輯好,全權負責建廟

 由於大哥余清連邏輯好,因此建廟之事由他全權負責,一0七年廟開始興建了。余清連表示,其實自己並非學室內設計,至於位廟的尺寸都是靠福至心靈的感應。余清連說,廟是道祖要住的,自然是要依著他的心意來建造,所以籌建的過程難免會遇到瓶頸,總需要時間來摸索,當初光找建築業者就花了兩年時間,去年開始興建了,如今外觀成型,內部要尋找的木料又遇到瓶頸,找來的都不符合,所以只能一步一步慢慢來。至於籌建經費,大嫂最懂理財,三兄弟也都各司其職,設法投資,讓整座休閒園區有了雛型,三兄弟也因著同心協力打造園區讓手足情誼更加緊密,凡事商量著,就是希望圓滿父親的願,同時也為家的守護神建一處適合的廟宇。
 由於余見萬年輕時就是村庄媽祖的乩身,同時也幫忙看地理風水,余清連也常會跟著父親到外地去幫人家看風水,因此就見聞到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更加深自己的信仰。余清連表示,也許對不知情的人而言,會說是迷信,但當真實的案例發生在周遭時,真的不由得不相信,所以一切還是要以善行善,同時信而不迷,至少提醒著自己走正大光明的路,他說,家裡的道祖就是老子。

 余見萬撿到的大印「太上老君」。
 余清連說,太上老君的大印來余家已超過半世紀,直至民國六十八才完成金身的雕塑,並於七十三年由原小份尾遷至目前的杉林區,並擇名為玉旨保安壇,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擇為太上道祖聖誕日,至於玉旨保安壇的令旗和神農大帝等神尊,都有其故事,所以兄弟們也正書寫著與玉旨保安壇相關的所有故事,期待建好之後,成為一處大家清淨身心的好地方,且不只要為道祖建廟宇,更希望是打造一處青山綠水的休閒園區,讓民眾都能到園區走走,感受一下自然的寧靜風光,同時也能有著老子的精神,以達到道祖初發心要濟世的宏願。

 余家大印雕的道祖金身。
 道祖守護,三兄弟齊力斷金

 余清永表示,經過了一些親身經歷的事之後,其實兄弟能和諧同心,也是因為相信道祖,至少道祖所指引的是正道,同時也協助解決了困惑的事,有了正念正信就不會迷。余清永說,一直以來就立志要當老闆,先當了職業軍人,又投資印刷事業當老闆,未料才三年就被倒債,之後有補習班業者找上門,說也奇了,想想問一下家中的守護神,竟說這行業不錯,余清永就依著,果然開了四年,學生竟由五、六十人增加至千餘人,比學校的學生數還多,最樂的是開了補習班就遇上今生另一半。
 對建廟一事,余清永說是很大的挑戰,籌資部分大哥相當出力,二哥則負責監督著整個工程進度,他則因身體出了狀況,想回杉林靜養,當時也向道祖表達自己想幫忙處理建廟事宜,只是自己的經濟能力並不是很理想,能出資的部分有限,未料道祖給的數目竟超過他所有的一倍以上,心想自己怎可能有如此龐大經費來協助,不過竟然已答應了,只好照著做,奇的是就有一企業主來找他投資,並保證絕不會損及本金,若投資失利也會將本金歸還,所以他就將積蓄三分之二投入,半年後說要增資,他又將另三分之一投入,就這樣第二年倍數成長,不僅籌到答應道祖的數目,還有一些剩餘款項可以過日子,也算是為道祖盡點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