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周姓婦人發現排便型態變得比以往細小,糞便帶有暗紅色的血,檢查發現一顆約2公分大腸息肉。醫師採用熱切術將大腸息肉切除,以止血夾閉合傷口,並在傷口噴灑治療潰瘍的藥粉保護傷口。治療後,血便情形改善,排便型態恢復正常。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姜學謙表示,台灣每年約1萬多人被診斷出大腸癌,超過5千人因而死亡。根據統計,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存活率達9成以上。
他說,在大腸息肉進展為大腸癌之前,若能進行預防切除,可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由於大腸息肉和初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依據我國的篩檢數據,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息肉切除有2%的出血機率,除了使用預防性的止血夾,搭配使用由林錫璋教授團隊研發的藥物噴灑裝置搭配潰瘍藥粉,能進一步降低出血風險。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今年的美國消化疾病年會。
姜學謙提醒,若出現糞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大便形態變細小或貧血等症狀,可能為大腸息肉或大腸癌警示,應盡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