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袖狀切除減重 未飲控仍會復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者減重能顯著改善代謝性疾病,如血糖、血壓、血脂的問題。醫師指出,胃袖狀切除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不僅可縮小胃的容量,還能降低饑餓酵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不再感到過度飢餓;且在術後3個月內能減少約30%的體重,最快半年至1年內可減重40%、甚至50%。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王俞傑表示,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壓、空腹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只要符合3項或以上即可被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體重控制除了改善代謝,還能提升心肺功能、減少脂肪肝和胰臟發炎風險;體重減輕後,關節的壓力減少,對骨骼關節也有顯著益處。研究也顯示,肥胖與癌症的發生有關,減重不僅能預防多種疾病,還能降低癌症的風險。

王俞傑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BMI超過25即為過重,超過30則屬於肥胖。對於中度和重度肥胖的患者,通常需要藉助外科手段來達到有效的減重效果。台灣目前針對BMI超過40,或超過35且合併有肥胖併發症的患者,提供減重手術的適應症。

他指出,在眾多減重手術中,胃袖狀切除手術是目前的主流選擇,其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不僅能縮小胃的容量,還會引發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特別是降低饑餓酵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不再感到過度飢餓,從而更容易達到減重效果。

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的患者,通常在手術後3個月內能減少約30%的體重,最快半年~1年內可減重達40%、甚至50%。

然而,減重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之道。王俞傑強調,胃是很有彈性的器官,若術後生活習慣沒有改變,還是會再復胖。提醒民眾規律運動,並多吃蔬菜、避免加工食品、適量補充蛋白質、少吃精緻澱粉,並以蒸、煎、煮取代烤、炸的烹調方式,才能徹底遠離代謝症候群及肥胖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