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永源(一) 永續經營 源遠流長 永源集團

永源集團廠區。

吳旻鴻虔誠的拿了3炷香在永源天后宮向媽祖敬拜,平日談笑風生的臉上有一份寧靜和肅穆,他敬謹在香爐插了香走向庭前,清風徐來,視野非常遼闊,天后宮面向台灣海峽,「這是媽祖自己選的位置,大海對面是湄洲,媽祖的故鄉」,吳旻鴻虔誠信奉媽祖的心,許多人都知道,不管是否神奇,媽祖庇佑吳旻鴻坐穩「台灣銅污泥大王」的業界地位,永源集團在銅污泥回收,早已經達到全回收零廢棄的階段,更逐步完成銅資源的靜脈循環產業鏈,而最重要的「煉銅廠」也萬事俱備,等待國內的電力充備即可上路。

吳旻鴻長得黝黑粗獷,生氣起來大概不用出聲就很嚇人,但是習慣嘻笑以待,看似雲淡風輕,內心卻柔軟細膩,對人對事對地球都特別用心,從永源的內部環境就可以看出端倪;永源位於桃園大園工業區,相較於一般煙囱不斷冒出白煙,永源的煙囱靜悄悄,還有一對喜鵲築巢在上,空氣中沒有特別的味道,辦公大樓纖塵不染,不僅行走都要打赤腳,所到之處,完全沒有灰塵,許多參觀的人不由得吐露真言「一點都不像工廠」。

吳旻鴻是虔誠的媽祖信徒。

起手式 永源化工原料廠

永源集團最初以「永源化工原料」在2000年成立,是都市採礦的先行者,2002年取得國內第一家獲政府核可的銅污泥回收處理再利用廠,目前已是臺灣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銅污泥處理廠,處理量能占全台二分之一以上,服務企業超過300家。

最早處理電鍍廠、電子科技廠的重金屬污泥回收,當年回收業是特許行業,吳旻鴻從一個營建商轉行,完全沒有知識背景,向經濟部工業局幾度申請都未獲得准許;他特地到成功大學拜師,向資源再生大老蔡敏行老師學藝,他和蔡敏行團隊合作四年的科專計畫,2001年至2005年間每個星期二至三天都到成大報到,跟著蔡敏行的研究團隊學習從回收含銅污泥中,再還原冶煉成純銅技術,他的誠懇和學習精神獲得蔡敏行認可,並且突破工業關卡,終於獲得國內第一張金屬污泥回收再利用許可執照。

從此和蔡敏行成了一輩子如師如父的關係,蔡敏行對台灣環境的期許也成了吳旻鴻最高指導原則,「生產者如不得不生產,就必須考慮如何減廢」,蔡敏行的名言幾乎刻在吳旻鴻的骨子裡。

吳旻鴻記憶中,有一次中部地區起掘出有害廢棄物的違法掩埋,其中包含知名大廠的廢棄物,是下游廠商沒有處理好,蔡敏行得知後非常生氣,打電話來罵吳旻鴻,吳旻鴻大喊冤枉「人不是我刣啊!」,蔡敏行的意思是吳旻鴻不夠積極,回收資源的速度不夠快,讓不良處理業者有機可乘;吳旻鴻帶著苦笑,將老師的責罵和期許收進心底,化做行動,繼續往前走。

永源廠中的清洗設備及造粒設備。

最早透過焙燒熱處理技術,將重金屬污泥中有機物及水分去除轉化成為冶煉金屬原料。說來輕巧,但是高溫煅燒要達到1300度,什麼樣的爐體禁得起這麼高溫焙燒,吳旻鴻坦承試過無數材料「太空梭的基體都拿來試驗,燒掉好幾部賓士車」,才蓋起煅燒爐,目前永源的煅燒爐有6部,成品是含銅量20%以上的精礦砂,遠優於自然界所開採的銅原礦中銅含量約略1~2%的水平,台灣沒有銅礦也沒有煉銅廠,卻因為永源的這套資源循環變黃金的魔術,還可以長期將銅精礦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等地。

吳旻鴻日夜為城市採礦,早年規模大,獲利良多,吳旻鴻到香港成立振益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大陸設廠,但是遇上一言難盡的法律問題,坐了幾年牢,在國外的廠房、獲利毀於一夕,2013年吳旻鴻回到台灣,從頭開始。

永源廠中的清洗設備及造粒設備。

轉捩點 2013年研發部門成立

2013年是吳旻鴻另一個人生轉捩點,最重要是成立研發部,投入主要開發微細銅粉、銀銅粉、導電漿料、金屬黏土等新興材料供電子產品使用,並且提早布局車用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吳旻鴻的理想是達到銅完整的產物鏈,將有可能的成品都一一研發出來。

其中微細銅粉與氧化亞銅粉以其他事業機構回收廢銅液所生產的硫酸銅為原料,所生產的高純度微細銅粉與亞銅粉,是絕佳的導電及散熱材料,不僅得到多國專利,可應用於抗菌材料、光催化劑、阻燃抑制材料、多層陶瓷電容器、超薄均溫板等領域;也成為散熱元件「印刷技術製作超薄散熱片」主要的關鍵性材料。由於這項新的技術對於未來的5G與AI運算發展影響甚鉅,吸引日本媒體「產經新聞」的報導,受到日礦集團的重視,在2022年小米集團發表的旗艦機率先採用此技術生產,成為市場首發的第一個量產商品,同時也為回收同業跨入材料製造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鍍銀銅粉,在銅粉表面鍍上一層銀金屬,不僅具備與純銀相當之優良導電性與抗氧化性,並且在價格上更具優勢,並可在某些擔心銀遷移的產業上提供良好解決方案,應用於抗菌材料導熱、3D列印、太陽能電池或粉末冶金等領域。

永源空污防治設備嚴密,打造出毫無污染的環境。

導電膠就是將會導電的粉末跟一些樹脂等高分子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導電膠一般用於微電子封裝、印刷電路板、導電線路粘接等各種電子領域中。過去以減法製程來製作導電線路會產生大量廢水,而使用導電膠的加法製程可以矯正這個缺點,但是必須改變傳統製程,也是新素材應用時面對的挑戰。

EL致電發光漆又稱為發光塗料,這是一個好玩有趣的研究,在底部導電層上堆疊一個介電層與發光層後,於最上層再覆蓋一層透明導電層,變成一個三明治的結構,透過上下導電層產生一個電場來激發內層的發光層產生冷光。與LED不同,其發出來的光很柔和,運用面很廣,可以做成發光的牆面、發光的安全帽…等,研發部經理彭御賢打造了一部會發光的摩托車,和一頂會發光的安全帽,很炫的拍了幾部閃閃發亮的影片,但是發光漆唯一缺點是單價太高,要達到廣泛運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永源銅系列產品,銅粉、銀銅粉、亞銅粉。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研發部的諸多研究,目前都尚未獲利,研究人員掛在嘴上是「等待東風」,萬事早已俱備,就欠東風,而吳旻鴻的理想是將銅產物鏈的研究一步到位,由於銅屬於戰略物資,對各行各業發展都非常重要,台灣並沒有銅礦,目前許多材料掌握在國外,如能一步先機,對國家對社會都非常重要。

另一個例子是電動車電池,未來將是電動車天下,吳旻鴻已經提早布局。目前電動車電池是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鋰鐵電池相爭的局勢,雖然三元鋰電池具有較優異的能量密度,其電容量較高,當發生電池短路時會產生更大的危害,故在使用上有安全性隱憂;而磷酸鐵鋰電池材料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相較三元鋰電池有更高的安全性,故各車廠紛紛開始使用磷酸鋰鐵電池系統。永源專攻磷酸鋰鐵電池回收處理,未來公共巴士會以安全性為主,使用磷酸鋰鐵電池。吳旻鴻判斷五年後大量的電動巴士電池會釋出,目前逐步研發布局,五年後就可以接上市場需求。

零廢棄、全回收,是永源處理及再利用有害重金屬污泥的理念。永源逐步達到沒有產出廢水、排氣符合法規要求,且將污泥承裝後之太空包回收再利用。

永源生產的銅粉,可以依客戶需求客製化。

吳旻鴻常將老師蔡敏行的話掛在嘴上「老師告訴我,我們是地球的醫生,污染大地,大地也會痛,醫德勿以利為先」,2010年起,永源突破技術上瓶頸,以廢棄溶劑取代重油作為替代燃料使用,不僅解決廢棄溶劑無處可去進而危害環境問題,也有效的節省生產過程中所需耗費掉的成本,針對電子、電鍍、溶劑等工業領域的廢棄物處理,做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2019年在廠房屋頂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一年可發電40多萬度,預估20年總減碳量480多萬公斤;此外永源重金屬生產過程中,都經過二燃室,排放的氣體經過850度高溫,將有毒廢氣燃燒殆盡,製程的廢熱回收產生蒸汽,部分供製程使用,多餘的蒸汽設置ORC(Organic Rankine Cycle)機組發電,一年可產出近140萬度電,廢熱回收的發電量還優於太陽能。

2021年再進一步,成立永源金屬廠處理廢太空包再利用,原來進廠包裝銅污泥的太空包,也是有毒廢棄物,永源在2021年自家設廠,將廢太空包經過清洗粉碎,製成塑膠再生粒料,除了多一條生產線多一項產品,也達到全回收再利用最終目標。

資源循環在永源不是口號,是貨真價實的實踐,永源的設備曾吸引無數國內國外參訪團,美國在台協會商務官馬奎立、泰國駐台代表通才都曾親訪永源,並且力邀前往設廠。

(文∕楊淑芬,圖∕永源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