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隨著國人飲食精緻化、運動量不足,高血脂發生率逐漸提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中醫認為高血脂與脾、肝、胃這3個臟腑最為相關,治療上除用化痰除濕法來清除病理產物,並由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來降低血脂。
國民健康署曾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顯示,高血脂盛行率為26%,也就是指每4人中就有1人,通常高血脂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隨著脂質在動脈壁的逐漸堆積,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的風險,還有可能造成胰臟炎、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的總稱,主要由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所組成,造成高血脂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不健康、缺乏運動、肥胖等。
中醫認為高血脂與脾、肝、胃這3個臟腑最為相關;當脾失健運、肝氣鬱結、脾胃蘊熱時都可能產生痰濕、痰熱這類的病理產物,進而造成高血脂,治療上除了用化痰除濕法來清除病理產物,還須針對臟腑功能的失調,分別給予健脾益氣、疏肝理氣等方法來矯正;若高血脂已造成血管病變,則需要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改善血液循環及血管彈性。
一般來說,有高血脂的病人通常須先經過3至6個月的非藥物治療,包括戒菸、少飲酒、減重、健康飲食(低脂、低鹽、低糖、高纖)、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若經由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整仍無法降低血脂時,建議就醫接受藥物治療,通常西藥會使用斯他汀類藥品來降血脂,但有些病人會有肝功能異常或肌肉痠痛等副作用,不妨考慮尋求中醫中藥的幫助。
許益彰提醒,由於高血脂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建議民眾要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血脂異常,並配合醫師的專業醫療建議,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有助於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