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成信(一) 城市採礦 點綠矽成金 成信實業

 

位於柳營科工區的成信實業。

創新需要膽識,但膽識可不是天上憑空掉下,它必得洞悉潮流脈動、掌握時代趨勢,有挑戰自我的十足勇氣;若想走在前段班,還得具備識人之才、領導統御及決斷殺伐的氣魄,缺一不可。

成大資工校友當起採礦人

 

一群成大資源工程學系的前後期校友,積極迎向淨零排放、綠色循環經濟的浪頭,帶著十年磨一劍的研發成果,集結了人力、設備、資金,決定將融在血液裡的資源再生基因化成實作工程,於2019年落腳台南柳營科工區成立「成信實業」。

這群擁有共同理念的採礦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懷抱著始終存在的使命感,不論是兜兜轉轉20多年又回到老本行的董事長陳鵬,抑或被孩子以馬表倒數計時催著回家的總經理謝雅敏,努力想打造成為行業標竿的副總經理周信輝,深感循環經濟成為顯學的時代,正是資源工程人厚積薄發的時候。

自比為「三個臭皮匠」的三人成為成信實業決策主核心,決定搭上城市採礦這班列車,點矽晶成綠金,讓廢棄物資源化,矢志成為國內太陽光電與半導體綠色供應鏈最堅實的夥伴。

「我在學校時,老師就告訴我們,以後不可能到山林去採礦,採礦的地點是在都市」。

董事長陳鵬說,城市採礦意義深遠,視野宏觀,說的就是資源回收、循環經濟工作。

成大資源工程學系過去是國內培育礦冶、石油及材料相關領域人才的大本營,早期簡稱為「礦油系」,簡單易懂,為符合時代需求於民國八十一年改名為資源工程學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訓練資源開發、利用、再生與永續管理人才及推動研究發展。

陳鵬在學時尚未趕上學系改名,當時城市採礦的概念剛剛萌芽,碩士班階段曾協助研究室執行中鋼計畫,畢業後首選進入鋼鐵業就職,而後因緣際會進入了投信業,自此展開一段與本科漸行漸遠的職涯歲月,攤開經歷細數,從鋼鐵業、投信業、電子業到電信業都有他涉獵駐足的成績,即便同為成大資源人但在學時並無交集,說起他與謝雅敏、周信輝的結緣,必須從成信的前身公司「成亞資源科技」說起。

成信的三位領導人物:陳鵬董事長、謝雅敏總經理、周信輝執行副總(右至左)。
創辦成亞奠定成信基石

 

「成亞資源科技公司」創辦人之一的謝雅敏,是道地台南人,自稱一輩子離不開台南,選讀科系時就選了離家只要十多分鐘的成大,分數落點到哪就讀哪?沒想到一頭栽進資源工程的領域,一路奔波於無數個實驗室之間,一路讀到了碩士、博士,還一路闖進了青創的天地。

「因為不知道離開學校後要做什麼,只好一直跟著老師,我的求學過程從未規劃過什麼」。

在成大就讀期間,前後受教於國內環保界之定海神針─恩師蔡敏行教授與張祖恩教授,從系上實驗室到成大永續所,合作過無數計劃案,在學界科專計劃共同研究成果發表後,張祖恩教授不斷鼓勵推進,期許她將成果技轉創業,幾經考慮決心走出舒適的校園,勇於接受試煉,與創業夥伴陳皇志攜手,跨出創業的第一步,「成亞資源科技公司」於焉誕生。

謝雅敏說自己不像是大刀闊斧、擁有野心的人,「會走到這一步,應該是有體認到該真正去做些什麼?實務工程的種子一直埋在心裡」。

成亞於2015年建置完成第一條生產線,時任創新事業處協理的周信輝說,當時太陽能廢砂漿回收處理紛擾不斷,很多處理廠在收取處理費用之後未經妥善處置反而覓地堆置,造成髒亂之外,還因為內含活性大的矽成分,容易引發火災,屢屢衍生為工安禍害。

相準矽晶切片產生廢料

 

矽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可用於製作半導體器件、太陽能電板、光纖和積體電路;還可以合金的形式使用,與陶瓷材料一起用於金屬陶瓷中,可用於製造玻璃、混凝土、磚、耐火材料、矽氧烷、矽烷,與鐵結合可以成為耐磨的矽鋼,常用在各種工具上。

成亞相準矽晶切片所產生的「廢料」─矽砂漿副產物,保守估計每年達2.4萬公噸以上,其中矽與矽化物的成分是很好的煉鋼添加料,可以用於還原與升溫製程。

經分選、加工與造粒,將矽砂漿的固體乾渣加工製造成鋼鐵廠可以使用的矽碇,成功地取代矽鐵成為煉鋼廠冶煉添加料的新選擇;原先矽晶產業要付費處理廢矽泥反轉變成銷售矽泥副產品,煉鋼產業原本要進口高耗能矽鐵,也不必再花費高成本,可使用同低耗能且成本較低的矽碇再生原料,成功地將矽晶產業的廢棄物變成了煉鋼產業的資源物,足以做為跨界模式的循環經濟重要範例,對於煉鋼廠來說有如及時雨。由於矽碇是十足的國產化製品,原料取得來自國內,在地化製造、在地化運輸、在地化使用。透過含矽廢液資源化的解方,讓廢砂漿未妥善處置的衍生危害迎刃而解,並提供了國內煉鋼廠足以節省生產成本的資源物,創造了產業共生,將太陽能的矽砂漿供應給鋼鐵業使用,對兩個產業來說具有絕佳互補的需求,讓資源得以永續循環利用。

成信以再生的「球形二氧化矽」為原料,3D製作的台灣藍鵲。
投入新領域降低風險 

 

成亞資源深知不可能光靠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就可以建立可長可久的企業,因此在廢棄切削液、廢矽泥等料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除了要幫矽碇技術高值化升級,還要不斷地在新領域投入研發能量來降低營收集中風險。

因此除了國內已站穩市場的矽碇技術外,也積極謀求技術輸出,接受歐洲指標企業客戶委託,研發高規格冶金級矽原料開發、開發半導體研磨廢水零廢棄方案、為半導體工廠、電路板工廠開發技術解決廢溶劑蒸餾餘物難題、開發技術從半導體廢壓模膠回收電子級球形氧化矽粉、開發再生無機填充料應用於塑膠填充,可達成三成以上的減塑效益、運用濕法冶金實廠化技術回收廢鋰電池中的有價金屬資源……,研發成果琳瑯滿目,這些都是成亞與成信實業行走江湖的寶笈。周信輝表示,成亞創業與一般處理廠定位與方向不同,跳脫了傳統的思維,除了賺錢更兼顧資源永續管理。

「成亞並不是收取處理費的處理廠,而是以永續供應鏈概念輔導廠商了解廢棄物中所含資源物價值,設計資源循環商品,在資源再利用率極大化的核心概念下開發綠色低碳回收技術,協助廠商代操作與資源產品銷售,建構跨產業生態系」。

成信以再生球形二氧化矽為材料,製成日月光的形象娃娃。
行家出手獲獎無數

 

行家一出手便知高下,創業伊始即獲獎無數,先後拿過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破殼而出企業獎、2018年取得BSI英國標準協會BS8001循環經濟標準驗證,3月更獲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頒發第一屆台灣循環經濟獎之跨界整合類銀獎,成果斐然亮麗。已故前環保署長李應元曾專程率團參訪,盛讚成亞「小小的工廠,卻是在做很了不起的循環工廠」。

2022年「第三屆台灣循環經濟獎」,成信獲2項大獎,陳鵬董事長(左2)、謝雅敏總經理(右1)、周信輝執行副總(右2)詹子瑩財務長(左一)一同接受榮譽。

僅有30多名員工的成亞,最初以生產矽碇為主業,隨著知名度日漸打開,越來越多的廠商找上門,業主不只限於太陽光電,包括半導體業與一般傳產都有,謝雅敏回憶當時平均一天出差要跑4到5家客戶,針對廠商需求不斷來回商討諮詢,歷經無數次調整修改突破技術極限,這些紮紮實實的基礎工作,促使成亞開發出很多領先業界的獨門技術,也奠定後來成信實業與半導體業界得以順利接軌的基石。

團結走過資金斷鏈

 

然而就在一切大好之際,成亞受到太陽能上游產業變化,直面資金斷鏈的變奏曲,風雲突變的狀況令人猝不及防,如果就此放棄,過往努力的成果形同船過水無痕,眼看著三年的心血可能付諸流水,一夕之間面臨雪崩式滅絕,成亞的夥伴們積極爭取延續成果的機會,大家決定繼續走下去,但光靠夢想與熱血是無法創造奇蹟的,回想起那一段日子至今還是不勝唏噓。「那陣子非常煎熬,很迷惑很茫然」謝雅敏說。

美國著名詩人佛洛斯特的名言「我們知道這條路並不容易,而我們選擇了人煙較少的那條,因為它將使得一切變得如此不同。」創立成亞本來就是走在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上,即便人煙稀少但身邊總是有一群同行者,一旦出發了就是生命共同體。

大家分頭尋找資源,透過系友牽線,時任「福邦創投」總經理的成大資源系學長陳鵬一眼就看中成亞,決定出手協助,利用資本市場力量協助成亞站起來,這也是他多年投身於創投業的職志,從成亞的例子看出著力的切入點,希望協助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業之經營管理、投資規劃與募資。

正因為有轉折,才能夠在面對挫敗時謙卑以對蹲低再躍起,「成信實業」成立後,董事長陳鵬專責財務策略,謝雅敏與周信輝負責技術及業務,認清彼此的落差與自己的不足,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充分討論,尤其是懂技術的人該如何善用資金,開發的成果如何轉成商業利益,從過去失敗中檢討問題重新找出錯誤點,讓成信的每一步都能穩健精準。

 

成信在2022年「第三屆台灣循環經濟獎」,獲得「創新技術獎」典範獎與「中小企業獎」傑出獎獎座,也是用回收玻璃再生製成。

陳鵬說成信專挑別人沒有做的,否則只能淪為低價競爭,因此鎖定廢棄物產源切入,從客戶需求面以顧問角色協助規劃,「這往往需要長時間前期準備」;有趣的是,成亞、成信的命名都有一個「成」字,陳鵬說因為系出同門,團隊班底都是成大人,當初討論公司名字時不用科技公司,而是以老派的實業為名,決定命名「成信實業」,成信就是誠信,實則代表樸實,象徵成大人最受企業界歡迎的特質,勤誠樸實。

(文∕劉怡伶,圖∕成信實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