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豔陽還盛,坐在彰化大城鄉信義複材的會議室,西向的建築,彷彿嗅不到太陽的餘威,安靜清涼,牆壁是以無機性材料(類似蚵仔灰)拌合纖維披覆而成,牆面是光觸媒特別塗料,整體隔熱、隔音效果非常好,因為開發這特別的建材,今年將信義建材改為「信義複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來將會有更寬廣多樣化的發展;總經理劉制軍坐在這個會議室娓娓說來現代浪潮中堅持製瓦的職人精神。
最老字號的水泥瓦工廠
信義複材至今已有73年歷史,1951年劉制軍的阿公劉柱成立「劉福興水泥瓦工廠」,位於大城鄉公所隔壁,過去留存的資料不足,劉制軍為了追索創業歷史,向家中長輩進行口述訪談,多方尋找,從中華電信找到當時劉福興水泥瓦工廠的電話「11」號,是手搖式接線,登記是大城鄉第一支電話線。
大城位於濁水溪下游,做水泥瓦的泥砂原料取得便利,在那個純手工的時代,劉柱肯定手藝好,又具日本精神,對品質要求很嚴格,有了很好的口碑,劉福興是當地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水泥瓦供應廠。
劉柱做人傳說「很兇」,意思是很嚴謹,要求很多,他的工廠占地大約100多坪,員工多半是家族成員,兒子、媳婦、孫子,當時徒手製瓦,也沒有數字管理,做水泥瓦憑藉的知識都是經驗值,在劉柱嚴格要求下,劉福興業務蒸蒸日上。
水泥瓦的製作承襲自日本時代,當時水泥瓦又稱日本瓦,迥異於台灣傳承自閩南地區,燒窯而成的陶土瓦;屋瓦的硬度不等於強度,燒出來的瓦片很硬,但是單點敲(撞)擊很容易破裂,水泥瓦則是強度很高,且具抗折(彎)性。水泥瓦製成之後需要大約三個星期養護期,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間,劉福興擴展業務量大,1979年遷廠到目前信義的廠址所在,劉柱老先生在遷移新廠前夕溘然長逝,新工廠由兒子劉清井也就是劉制軍的父親接掌。後來改名為「勝利建材行」,隔年又改名「信義建材有限公司」,除了生產水泥瓦,也增加其他建材及水泥原料的買賣。

前董事長劉清井和父親一樣嚴肅又嚴謹,但是對人溫厚,尤其善待員工,他認為做生意講究「三好一公道」,公司獲利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客戶要能滿意、認同,員工也要有福利,三方共好公司才能長治久安,這也是信義公司的logo三個圓再加上一個V的由來。
老董也是日本精神,清晨5點多就起床,劉制軍小時候睡晚了,老董就說「日頭晒屁股,還不起床」,老董沒有何謂休假日,工作就是生活,出差到外地就順道拜訪親人朋友;他常言「做生意是師仔(學徒),收錢才是師傅」,基礎建材的市場很大,但是競爭更激烈,貨銷得出去沒什麼了不起,真正收到貨款,落袋為安,才是王道。
劉制軍從小住家即是工廠,他自嘲是家裡同輩份手足中,手工機械瓦最後一個小工,高中下課之餘或週末假日,得和其他手足進入廠內協助翻模、搬運等工作,水泥模壓製之後,大約10公斤重,要把水泥瓦翻出模型外,記憶中這個工作,每天至少要翻900塊水泥瓦以上,換算整體重量大約是9公噸,練就粗壯的雙臂,從小的印記,至今雙臂的肱橈肌只要略微曲臂就油然可見。
新生代新技術
1977年出生的劉制軍,坦承手工機械製瓦太辛苦了,他雖不愛念書,還是想逃得遠遠,退伍之後留學美國,繞了一圈,在老董身體出狀況後,身為長子還是回來家族企業,年輕人衝勁夠想法多,2005年因緣際會,開啟了與日本技術合作交流,並且引進新的製程設備,啟動水泥瓦自動成型製造,憑藉自己有限的機械知識,從進口申報、組裝、架設到試車運轉,過程漫長煎熬,但是紮紮實實,百分之百自如駕馭這套自動化設備,同時改變產線配方,並且開始都市採礦之途。
劉制軍說早期工廠鄰近的濁水溪的細砂含「泥」量很高,用現在科學儀器去檢測,產製出來的產品強度不夠穩定,但是交通不便,開採技術不高的時代,當時劉福興的水泥瓦已經很好,他接手之後,鄰近河川禁採砂石,而且生產技術日新月異,他改變配方,讓信義的產品愈來愈多樣化,並且品質愈來愈好,產量也大增。
過去阿公劉柱時代,純手工製作,每天大概可以生產900片瓦片,到父親劉清井時代,手工機械化大概有2倍生產量,2007年全新製程正式量產,產線單日產能大增,一天生產可達1萬片瓦以上。
信義引進日本水泥瓦自動產線及噴塗設備,製程從電腦計量、下料拌合到高壓成型,產品並通過CNS檢測要求。水泥瓦改善陶土瓦、煙燻瓦、琉璃瓦等高溫產製後,所造成的形變、表面釉裂現,新功能瓦片並備有防災卡榫與釘孔設計,更能提高抵抗強風吹襲及地震搖晃的耐受性。
信義產品從早期生產水泥瓦,逐步多樣化,增加步道磚、隔熱磚、門眉、水溝蓋、車輪擋板、水泥墊塊等。新製程於2010年起採用資源化循環材料,雙槽瓦、文化瓦、山形瓦、石板瓦等四項產品,共同獲得綠建材標章,並取名「匠石瓦」系列。意指,工藝的最高技術,堅固耐用。

資源再生利用的契機
劉制軍和同是彰化大城人的前環保署長張祖恩,因為同鄉之誼,特別親近,張祖恩時常來信義廠裡關心,劉制軍也參與蔡敏行、張祖恩領軍的台灣資源再生協會,並且與張祖恩多度到日本參訪。他說,張祖恩就像牧師一樣,一直宣揚資源再生,資源再利用的信念,所以一直把張祖恩的名言「垃圾是錯置的資源」放在心底。
2008年劉制軍參與了由中興大學前校長顏聰(時任土木系教授)、土木系陳豪吉主任主持的石門水庫淤泥再利用計畫,把淤泥加入製程配方中,得到很好的效果。水庫淤泥就是資源,再生應用完全沒有問題,但受限於水庫是水資源保護區,無法在鄰近地區設置處理廠,使得水庫淤泥再利用之途遙遠而無解,但是劉制軍從這個研究開啟信義都市採礦之途。
真正穩定使用回收材料是飛灰,當時飛灰被認為是廢棄物,累積多到無處貯放,劉制軍爬梳文獻時,發現美國1929年興建的胡佛水壩,已經開始使用飛灰加入混凝土中,並且有文獻記載飛灰加入混凝土的強度和耐受度;胡佛水壩是當時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就已經加入再生材料,而胡佛水壩屹立近100年,仍是美國最大最雄偉的水壩。
資源化材料使用,他是全國第一個拿到綠建材標章的屋瓦業者,劉制軍對飛灰的運用頗有經驗,飛灰外觀像水泥粉末是很細的灰色粉末,且比水泥更輕更細,可添加於水泥砂漿改善工作性質,同時提高產品緻密性、強度,同時降低重量,可強化建築的生命週期。

根據研究,日本在大地震,為了降低對建築物的傷害(影響),強調設計時納入建築物減重計畫。在試驗計畫中,把飛灰適當添加於產品中,發現此項材料對於循環再利用大大加分,減重並且不影響原設計強度,同時降低水泥(高碳排材料)的使用量,他認為這就是減碳再利用最好的典範。
劉制軍說屋瓦和屋脊是斜屋頂建築設計的靈魂所在。他以循環材料所設計系列瓦片稱為「匠石瓦」(Jone Tile),這系列產品強調「堅固耐用、節能減碳、環境永續」三大理念,採用可循環再利用材料新技術產製,生產次世代屋瓦,擁有比琉璃瓦、黏土瓦更強功能性,保持產品使用年限達50年以上,堅固持久。
劉制軍強調循環材料各有其特性,開發這些循環材料時,研發工程師們也展現出積極嘗試的態度,讓研發的能量源源不絕,新生的創意和點子都讓他始料未及,並已衍生出其他多項可再循環利用之原料與商品,對公司開發新產品有十足助益。
環境永續,是匠石瓦開發時的主要考量。從生產端原料配方改變開始,到使用端將斜屋頂建築融入美學設計理念。劉制軍已經考慮到屋瓦從『生產製造、設計使用、廢棄拆除』整體生命週期,把耐用、減碳、節能、美學以及環境友善等議題,都考量進去了,讓屋瓦從使用在建築物上,到對最終廢棄再循環利用,做了最好的詮釋。

老舊建築的感動
信義也趕上台灣歷史建物修復風潮,1990年代是台灣古蹟修復風起雲湧的時代,從1981年文建會(文化部前身)成立、1982年文資法訂定,古蹟逐漸受到重視,列級指定古蹟成為施政重點,並且從政府走向社區,社區民眾開始自主盤點在地的文化資產,古蹟修復也從保存走向活化再用。
水泥瓦在台灣古蹟修復風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義除原先既有的雙槽瓦瓦型供日式建築使用,也在因緣際會下開啟與日商合作契機,從文化瓦、山形瓦、石板瓦和各式瓦頭等合作,不僅從中學習了瓦型間的差異與功能性。技術層面,更從配方調製到成品良率管控等基礎功學習,這中間更要專注產線設備調整、維護。期間也見識日本傳承百年屋瓦施工班「五星級匠師」的默會知識,只要一支小鐵鎚可以敲出需要的形狀,在過往時代沒有電動切割工具,只能靠小鐵鎚修瓦形,這已不僅僅是完成施工作業了,還堅持用「手做」完成工序,這是文化傳承。劉制軍說,日本匠師、技師對工藝的傳承,與技術精進的堅持,是我們需要努力學習的。

五星級匠師傅放樣的本事,是所有鋪瓦工程中最重要的程序。只見老師傅咬著鉛筆,拿著丈尺細細盤算從何等位置下起始線,待精算橫數位置過後,一下筆就定案,其他技工接續墨斗放樣、瓦條釘掛、瓦片鋪設等程序。
多年來的學習,劉制軍認知,把台灣已經凋零失傳的技術,在與日方的交流中,努力學習並傳授參與者,這是傳承,也是個使命。
(文∕楊淑芬,圖∕信義複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