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學者:破壞海纜可視為準侵略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北部海域國際海纜遭破壞,引發各界擔憂台灣聯外通訊韌性。學者指出,按聯合國大會第三三一四號決議「封鎖即侵略」定義,近日海纜遭破壞這等乍看是淺、中程度的灰帶侵擾行動,但實際上任何對台「資訊封鎖」行動,皆應歸屬中國大陸「準侵略行動」一環。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發布最新一期「即時評析」,國防院學者黃宗鼎、江炘杓指出,海纜破壞乍看是淺、中程度的灰色地帶侵擾,但實際應歸屬於「準侵略行動」,若在戰時,恐造成台灣及外島指管失靈、國內外情報傳遞中斷。台灣九十九%網路頻寬都依賴海纜,可說是台灣的「數位生命線」,海纜斷線凸顯台灣面對中國大陸威脅時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前海軍艦隊戰隊長、國防院學者江炘杓在另一篇最新的即時評析撰文表示,海纜是台灣與國際和離、外島通信的主要通道,一旦所有聯外通信網路斷鏈,除造成民生經濟傷害外,更嚴重壓縮軍事通信的手段及路徑,造成台灣及外島指揮管制失靈,國內外情報與資訊分享中斷,勢必對軍事作戰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江炘杓建議,應於五十公尺等深線近岸水域內的海纜兩側五百碼安全距離設置禁制浮標,浮標位置於海圖標記,嚴禁船舶於禁制水域拋錨、拖錨、抽砂、鑽探、養殖、拖網捕魚,以避免遭「不慎」或「刻意」破壞。

江炘杓強調備援的重要性。台灣應持續鋪設多條聯通台灣與離、外島的海纜,以強化通信韌性之外,也因海纜的脆弱性,建置備援通信系統以維持基本的通信能力亦有其積極性和必要性,可行途徑包括,持續發展及儘快實現低軌通信衛星營運,以及增設台灣與離、外島的微波通信站台,確保基礎設施與社會關鍵服務的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