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訂定「性多樣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針對12至18歲未成年兒少,若有性別適應困難,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以執行性別手術,盼避免多元性別民眾因為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差異,遭遇汙名或傷害,導致延誤就醫或拒絕就醫。
衛福部指出,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是在去年底公布,針對多元性別民眾醫療需求、就醫環境安排,提供友善醫療應對建議。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醫療機構必須了解,門診與住院期間可能遇到LGBT+群體患者,看診及對話之語言使用需謹慎。
林靜儀指出,衛福部不是公告核准未成年變性手術,是為避免未成年過早接受非緊急,且不可逆轉的變性手術訂定建議原則,要求醫療團隊需經更謹慎的專業評估,必須是有癌化或嚴重適應困難等因素才可考慮手術。
林靜儀表示,過去執業看診時曾遇過女同志患者抱怨,就醫常被問是否結婚或是否有男朋友,這些問題讓她們感到不愉快;甚至早期某些醫師面對同志患者時,會反問是否曾遭遇過創傷,這類反應會讓LGBT+群體不適,因此猶豫就醫是否要告知自己的性別認同。
林靜儀指出,許多醫療人員過去可能並未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在面對性別多樣性問題,反應可能不夠敏感或專業,公告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可讓醫療人員了解LGBT+族群就醫時常感到困擾、被歧視或是不被理解,其專業上應該採取的態度和立場,以促進溝通、降低誤解,提供更友善、更適切的醫療服務。
LGBT+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與跨性別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所組合,+則表示為未列入前4種之其他性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