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說帖國造潛艦永續發展再升級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卅六名專家學者具名發表「潛艦國造永續發展是台灣關鍵力量的再升級」說帖提出呼籲-國造潛艦是必須要走的路,潛艦國造及後續艦預算不應被刪減凍結。

該學會表示,綜觀亞太鄰近國家如中國、日本、南韓、印尼、澳洲、印度等國,皆已進行國造潛艦量產的計畫,台灣應該迎頭趕上。因為擁有潛艦自製技術,即是擁有更強大水下自衛及嚇阻力量。因此,反而更應該增加建立第二造修備援基地,讓台灣島的北部與南部具備造修能量分散風險。

試想若烏俄戰爭發生在我國,戰時台灣四面環海,國際民航組織公告台海為高度風險區域,誰又願意暨有能力能夠來台呢?透過潛艦國造在地化生產的經驗,台灣能建立第一時間的維修保養能量,確保戰力於歷次出航前,安排最有效率的工程檢修,不需耗時等待國外技術支援與花費高昂的外商技師費用;其次為了下一世代的潛艦戰力提升,能夠自主掌控,在確保各項工程品質下,逐步建立在地本土潛艦供應鏈。先前印尼外購潛艦,最後大修需要委由他國第三地維修(例如買車還要送回國外維修,就是慘痛的教訓案例),因此各國皆陸續啟動了國造潛艦量產的計畫。

該學會認為,透過國造潛艦量產策略,佈局下一個世代的水下科技產業。重大自主國防投資,除了考量國家安全,也為了佈局台灣下一個世代的科技,帶動民生就業與工業技術的發展。亞太鄰近國家在評估潛艦外購與潛艦自製選項,都有不約而同的共同選項,就是潛艦自製。除了越南與新加坡目前受限國內工業能量而不得不外購潛艦,其他如中國、日本、南韓、印尼、澳洲、印度等國,皆已進行國造潛艦量產的計畫。透過潛艦自製可發展自主水下技術及供應鏈產業,掌握下一代先進水下科技。

學會指出,外購潛艦後勤成本無法估計,並錯失水下人才培育的綜效。量產潛艦若採外購方式,相關核心人員與物料供應將掌握在外商,後續各項維護技術費用依國際船用設備日工資平均近美金千元計價,推算全壽期數十年的後勤成本,將是潛艦國造十倍以上的金額,除了中斷目前逐步建立的在地化產業外,對後續長期國內水下產業技術提升、精密裝備零件國產化與國內人才培育,皆會有重大衝擊。

此外,流失潛艦人才,一切歸零重來。由於潛艦建造期程長,牽涉複雜的整合技術,相關國家皆甚為重視人才培育與技術的維持。以原型艦海鯤為例,從2017年開始設計,已經歷七年(部分前期完成工程已無合約維持),若不現在展開下一階段的造艦計畫,後續相關國外裝備商源、人才與機具必然流失。特別是受管制的核心裝備技術需要有該國的輸出許可,過期後須重新洽談申請,受各國大選前後產生不可控制的各種因素,將伴隨後續潛艦量產期程與裝備延後採購,導致成本大幅攀升。

學會期盼朝野以具體政策行動支持潛艦國造量產計畫,讓潛艦人才及技術持續茁壯。切勿因為朝野對立而瓦解了好不容易花了半世紀才建立之水下人才磐石及提升水下戰力的機會。關鍵時刻做重要決定,將終止台灣潛艦因屆臨壽限而無船可用之窘境,同時逐步達成水下恫嚇國防戰力自主的話語權。

前述卅六位專家學者包括成功大學、高雄科大、台灣大學、台灣海洋大學等校造船及海洋科系教授,以及龍德造船、中信造船、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等業界具名,台灣國際造船公司董事長黃正弘則是以成大講座教授身份聯名。